↑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6 题,连线题 1 题
中等难度 2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6 题
  1. 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人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材料表明宣德年间

    A. 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B. 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C. 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

    D. 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A. 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 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 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 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考古发现,西周的青钢器铭文中,东部地区的贵族之长均自称为侯,但是在陕西王畿地区的贵族之长从未称侯.而常常是被称为伯,有时为仲、叔、季。这表明

    A. 王畿的人地位高于东部   B. 权力的分配都依据血缘

    C.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D. 制度实施注重因地制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膝下无子嗣,汉武帝之孙刘贺波拥立为帝,在位27天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这说明

    A. 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 皇族内部斗争激烈

    C.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D. 郡国井行弊端凸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姚崇和宋景是唐玄宗年间的名相。在二人任相期间,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总有一个职位空缺。姚崇做中书令,就没有侍中(侍中为门下省省长官);宋璟做侍中,就没有中书令。结果,姚崇和宋景便自然而然地成为首席宰相。这表明

    A. 中央官制彻底丧失制衡功能   B. 两省长官交替空缺成为制度

    C. 当时的政府可以明确问责   D. 姚崇和宋璟独揽行政大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东汉,有察举征辟权的官员多举“年少能报恩者”,世代公卿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其直接后果是

    A. 宗族的伦理秩序强化

    B. 贵族政治逐渐形成

    C. 官僚集团易形成派系

    D. 新的选官制度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羸政时,铸“半两”意在

    A. 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 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C. 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D. 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这种现象的出现渊源于古代的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这说明战国中后期

    A. 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B. 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

    C. 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   D. 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事件直接

    A. 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

    B.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C. 否定了当时的宗法制

    D. 动摇了王位世袭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 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   B. 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 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规定是为

    A. 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   B. 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

    C. 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   D. 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惠州府志•沿革》(清光绪年间出版)给古惠州的隶属如下定位:“惠州府,禹贡扬州南境,秦属南海郡地,汉属南海郡博罗县。”由此可见

    A. 惠州是先秦古代九州之一   B. 秦汉时期推行郡县制

    C. 惠州地区设府早于设郡县   D. 博罗县历来属惠州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侍中、常侍、尚书等,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这往往为后世君主所效仿。这主要体现了

    A. 汉代中央内部争斗激烈

    B. 加强君权统治,为后代所沿用

    C. 君权与相权间矛盾尖锐

    D. 历代君主将汉武帝作为榜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清康熙年间,赵国麟在任长垣县令时,勤政爱民,有一年他在防汛时,由于双脚长期浸泡于水中,脚被冻残成了瘸子,但这并未影响他的仕途,后来他入阁为相。材料表明康熙

    A. 对地方官的遴选偏重于德   B. 更看重官员的才能与政绩

    C. 改变了地方官的选拔方式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在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直到今天,各地还有所谓的“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

    A. 是由于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的特殊现象

    B. 是手工业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采取的自卫措施

    C. 使官营手工业因此聚集众多高水平手工业工匠

    D. 保护了手工业工艺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中国许多家族都有叙家谱、族谱的习惯,著名的有“孔氏家谱”。在南方一些地区,至今仍对“叙谱”情有独钟。这种对祖先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中国

    A. 农耕文化的传承性   B. 宗法制度的优越性

    C. 家国情怀的普遍性   D. 国民心理的劣根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

    A. 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B. 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 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   D. 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据记载,宋代两浙路的稻米亩产量最高。明州(今宁波)政和年间曾出现亩产稻谷6~7石的高产纪录;南宋四川及长江下游高产地区高产米亩产也可达2~3石。材料现象出现的关健因素在于

    A. 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B. 南北人口流动频繁

    C. 江南经济地位重要   D. 农业技术显著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清明上河图》中,酒店门首通常都悬挂着红栀子灯,虹桥附近有家“脚店”,门口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十千”为美酒的代称,如唐诗有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灯箱广告的出现反映了

    A. 北宋家庭手工业技术的先进   B. 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被打破

    C. 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 北宋时期酒店已广泛应用广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 为海上丝路的发展提供条件   B. 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表明了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D. 加剧全国人地矛盾尖锐程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四川在汉唐时代已是全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明清之际,人口流亡,社会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清政府实行招民垦荒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湖广地区的民众移民四川。湖广填四川

    A. 使四川经济获得恢复发展   B. 使长江流域实现了人口平衡

    C.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 促使四川商品经济最为发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史载,明代江南地区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据此可知,明代江南地区

    A. 农业生产重视区域分工   B. 农本商末理念发生变化

    C. 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   D. 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据此推测,当时:

    A. 棉花产量大幅下降   B.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755年至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屡屡绕开广州口岸,派船去宁波贸易,致使粤海关关税收入锐减。不久,清政府提高了浙江的关税,比广东高出一倍,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 海禁政策得到严格执行   B. 江浙地区经济更加发达

    C. 广东华夷观念非常浓厚   D. 英国谋求对华发动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7、18世纪中西文明有较大规模的交流,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传播到中国,同时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制度也传到西方。这表明当时

    A. 中国文明处于优势地位

    B. 中国文明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C. 文明交流具有双向特点

    D. 文明交流推动双方社会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是什么?潘维认为,古代中国自商鞅变法始,即开创了漫长的“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这种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化不明的小农家庭构成其社会基础,政治上则是皇帝率领文官系统伙同地方乡绅进行统治,拥有世俗和大一统的中央政权。这种世俗的“传统社会”与西方宗教的“封建社会”相比有非常不同的四大特点:一是拥有深厚的经济自由传统,二是拥有独特的政治公平,三是“德政”而非强权是政权生存的条件,四是道德原则而非具体的法律是权威的源泉。所以传统的中国成就了一种独特而又先进的政治文明,即以公平考试产生文官政府,以道德原则治理官吏和国家,以有限政府保证经济和社会自由。  

    ——来源:2011-10-12求是理论网

    对材料中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