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7 题,其中:
选择题 35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33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5 题
  1. 1871年帝国议会议员通过公开的直接普选产生。议员作为整个帝国人民的代表并不服从某一特定团体的特殊指示……帝国议会每年由德皇召集。联邦议会在得到德皇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解散帝国议会。下列说法符合这些规定的是

    A. 帝国议会的行政权力非常广泛

    B. 帝国议会具有专制主义的典型特征

    C. 联邦议会对帝国议会拥有支配权

    D. 帝国议会有立法权但皇帝有否决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商朝的外服’主要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由此,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

    A.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B.强化了异族管理地方局面

    C.避免了地方权势的膨胀     D.能有效控制王畿以外地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西周政治是

    A.神权政治          B.皇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鲁桓公共有四子,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庶子有庆父、叔牙、季友三人。鲁庄公死后,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

    B.宗法制受到严重挑战

    C.世卿世禄制度始终盛行

    D.庶子辅助嫡长子管理朝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黄仁宇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从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隋唐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

    B.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

    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 

    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科举制是当时人们获得功名禄位的重要途径

    B、唐朝统治者选官依然重视门第出身

    C、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家庭世代沿袭的传统

    D、唐朝时人们普遍看重个人道德修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述及明太祖所设的殿阁时说:“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即所谓‘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 材料中的“传旨当笔”反映明太祖的主要意图是

    A.减轻负担       B.分化事权

    C.加强皇权       D.削弱相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

    A、封建制度无法长期有效运行 

    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

    C、分封制下统治者素质不能保障 

    D、圣贤在分封制下很难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乾隆三十八年(1773)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

    A、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利于政局稳定

    C、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于选贤任能

    D、有利于排除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齐默恩《希腊共和国》,“如何选择陪审员……克利斯提尼的做法是,德谟向中央政府提供6000名预备陪审员(每个德谟600名),然后,抽签决定任职人选。”克里斯提尼的做法

    A.沿用了梭伦时期形成的惯例

    B.体现了古代雅典公民权力的平等

    C.提高了古代雅典的审案效率

    D.确保了雅典陪审法庭能依法判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了。”下列能印证“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了”的史实是

    A、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B、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C、以陶片放逐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

    D、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说:对人施行其他侮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C、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D、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赐寰宇黎庶罗马公民权……庶民承担诸种负担,亦应共享凯旋之欢乐,此神之天条也。朕之制也,欲显罗马人民之伟大。一旦寰宇黎庶具享公民之权,罗马之伟大远胜海外诸邦,荣耀亦弗先祖可比肩。”该敕令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授予全体罗马人公民权     B.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

    C.增强罗马人国家认同感     D.提高罗马帝国的声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奥古斯都允许外出当兵的儿子,对他在服役期间取得的财物享有合法权利,如果该儿子在未立遗嘱的情况下死亡,其财产将转归其父。后来,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在其他各种公务部门服务时获取的财物。此外,对不是来源于父亲的财产,同样也允许儿子享有一定程度的利益。材料说明在罗马帝国时期

    A.积极鼓励儿子离家外出当兵

    B.父亲的利益是执法的唯一标准

    C.用法律来协调财产权的矛盾

    D.父子关系是法律关注的核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字母,就算是用金子写成,也添附于纸和羊皮纸,……如果蒂丘斯在你的纸或羊皮纸上写了一首诗、一段历史或一篇演说,对这一整体,不是蒂丘斯,而是你将被判定为所有人。……如果某人在他人的木板上作画,有些人认为木板添附于画;另一些人则认为:画,无论是怎样的,添附于木板。但朕(指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认为,木板添附于画较好。”对这一罗马法原始文献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恶意添附的人不能取得所有权

    B、皇帝鼓励文字作品的传播和绘画的创作

    C、法律重视对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的保护

    D、认可新物的归属取决于皇帝的裁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大宪章》所涉及的权利主体仅限于僧俗贵族和自由民,而自由民只占当时人口的14%,这表明《大宪章》在人权保障上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相比之下,《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在人权保障方面的进步性突出表现在

    A.实现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B.人权保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C.国王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 

    D.英国开始通过议会管理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英语国家史略》中这样描述:“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在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后来,当查理二世允诺尊重议会和先例后返回伦敦时,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这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革命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资产阶级革命对国内外产生重大政治影响

    C、确立君主立宪制符合英国民众的心理预期

    D、民众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积极作用茫然无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独立宣言》颁布后的美国“不能算是一个独立国家。既没有财权,又不能征税,更无法维持一支常备军,对新生的国家在许多方面起着消极作用。资产阶级和一切有产者都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维护既定的秩序。”这表明,当时的美国主要应当解决的问题是

    A.必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B.建立常备军来保卫政府

    C.必须改变现有的不合理体制

    D.增加税收保障政府运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875年,法国共和派要求在宪法中明确写上“共和国”字样的议案被保皇派否决后,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该议案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由此可见

    ①保皇派复辟的道路就此在法律上被阻断

    ②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③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④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表为1854年美国国会议案表决情况,该表主要反映了

    赞成的议案

    非赢利志愿协会公司(10项)

    公立学校(15项)

    社会改革(监狱、收容所改革等)

    反对蓄奴制

    商业公司(49项)

    共和党

    71%

    68%

    66%

    82%

    77%

    民主党

    37%

    47%

    41%

    10%

    39%

    A、两党势均力敌 

    B、两党在奴隶制问题上矛盾尖锐

    C、两党分歧缩小

    D、共和党在选举中占据全面优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895年恩格斯指出:“当俾斯麦不得不实施普选权,我们的工人立刻就认真地加以对待,把奥古斯特·倍倍尔选进了第一届制宪帝国国会。从此以后……他们就一直这样使用选举权,并成了世界各国工人的榜样。”材料表明恩格斯

    A、批判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专制的本质

    B、主张利用《德意志帝国宪法》开展合法斗争

    C、指责俾斯麦推行虚假民主

    D、揭露德意志帝国的军事专制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其中“争所不当争”是指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治外法权                  D、公使驻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导致“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

    A.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B.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由此被打破

    C.“一体均沾”使列强共同主宰中国

    D.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司法主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一条款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技术落后

    B.列强可以“利益均沾,共同发展”

    C.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资政新篇》的这些改革建议,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说明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近代先进事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当初次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人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惟 口 口 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孙中山《建国方略》)“ 口 口”处应填

    A、甲午       B、戊戌      C、庚子         D、辛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

    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清政府“预备立宪”期间批准的《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规定,咨议局“钦遵谕旨,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而主导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则认为“咨议局为决议机关,与督抚立于对等地位”。二者的分歧反映了

    A、统治者革命与改良之争

    B、资产阶级内部的政体之争

    C、咨议局职权大小之争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1912年,记者黄远生说:“雄才大略之袁公,四通八达,绰绰乎游刃有余。受任未及期年,而大权一一在握,《约法》上之所谓种种限制不足以羁勒袁公,犹之吾国小说家所言习遁甲术者,虽身受缚勒,而先生指天画地,念念有词,周身绳索蜿蜒尽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袁世凯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B、《临时约法》没有达到目的

    C、袁世凯上台具有历史必然性

    D、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某网友在网贴《帝制的崩溃、宪政的破产——从<袁氏当国>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A.三权分立    B.责任内阁制    C.总统制      D.民主共和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被民族危机催得早熟的中国资产阶级顾不得自己的幼稚和力量弱小,一代又一代付出努力,想把西方近代化运动引入中国,每一代人都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其中,辛亥革命“做了前人所不曾做的事”是指

    A.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国”字在书法里面有41种写法,而且是汉字中写法较多的一个字。下图中“国”字被广泛使用最晚的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该材料说明

    A、北洋军阀支持五四运动       B、学生爱国热情影响广泛

    C、学生运动导致军阀分化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是否确立和实行宪政,是区别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政治尺度。所谓宪政指的是政府的权力受到宪法的制约,只能依据宪法的条款来进行统治。它意味着一种有限政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驶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能为了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宪政体制的国家。美国人在继承前人的政治思想和英国的政治体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宪政思想,建立起全新的宪政体制……有学者把联邦与各州之间的分权称为“纵向分权”或“垂直分权”,以区别于政府内部立法、行政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横向分权”或“水平分权”。

    ——钱承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北美卷》

    (1)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归纳美国宪政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具体说明。

    (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美国宪政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立宪制成为一时的灵丹妙药。……所以北京派了几批人周游世界察访各种模式。伊藤博文以他的政治家风度劝告中国钦差大臣,皇帝如果把宪法钦赐给国民,他就可以继续居于国民之上而不致受其束缚;无论如何,最高权力不能落于人民手中。这个话,慈禧太后当然是百分之百听得进去。1908年她发布预备立宪诏书,以9年为预备训政期。1909年各省由少数有资格的人物选出的咨议局成立并立即派代表去北京。这些代表到北京后,即要求成立真正的议会。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材料二 民国体制原是模仿美国“总统制”建立的。总统权力甚大。当初建制之时,宋教仁曾力主采用法国的“内阁制”,而中山以为不可。中山认为建立民国,既然是要驱除鞑虏,推翻王室,则中国政府就没有再设虚君的必要。所以中山就坚持采取美国的总统制……

    不过,在孙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为时不足三月,建国架构便颇具规模。不论总统制也好,内阁制也好,三权分立,像模像样,上至宪法人权,改历易服,下及放脚剪辫,钜细靡遗,法制灿然,虽百世可知也。

    ——唐德刚《袁氏当国》

    材料三  《清帝逊位诏书》中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政府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宪政运动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与宋教仁的观点有无本质区别?请简要说明理由。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华民国的建立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有人将它看成了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