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4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
简单题 2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

    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周的宗法制与‘领主分封’互为补充,……是城邦奴隶制向统一的封建古代国家过渡的必然产物。”可见,宗法制

    A、以分封制为政治基础          B、是古代城邦政治的产物

    C、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形成         D、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自国家产生以来,“如何治国”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共同话题。春秋时期的管子曾有这样的看法:“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这里管子主要强调

    A、君主的才能          B、人才的任用

    C、制度的建没          D、创新的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代赵蕤说,“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齐一之。为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这反映出

    A、古代政治制度总是相伴而生        B、作者对早期政治存在一定的误解

    C、君主制度的目的为社会公平        D、唐人对早期政治制度有深刻见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这说明

    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B、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

    C、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D、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宋代《青箱杂记》记载:“岭南谓村市为虚,柳子厚《童区寄传》云:‘之虚所卖之’。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不亦宜乎?”该记载表明

    A、农村集市的形成始于唐朝          B、宋人曾详细研究村市的名称

    C、唐代岭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D、唐宋时期岭南地区存在草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下列对此段史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北宋当时不存在外忧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未奏效

    C、宋代政府多奸臣当道

    D、太宗仍将巩固专制集权作为首要目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城邦对公职人员实行多种约束。其中包括

    ①父母祖籍的要求      ②民众法庭的监督

    ③陶片放逐法的震慑     ④任期的限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当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平时,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位……驱散了罗马教会加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对此话理解错误的是

    A、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可以和上帝建立直接联系

    B、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否定天主教会的善功论

    C、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促进思想解放

    D、其主张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有利于动员底层群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梭伦改革之前,没有人能立遗嘱,死者的全部财产必须留给自己的家族。但是梭伦却允许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与自己属意的人……另一方面,却并不允许无限制的、任何方式的赠与。他所允许的,只限于那些在不受逼迫无奈之下,或不在妻子劝诱之下所作的赠与。这种变化表明

    A、雅典公民的自由受到限制             B、财产权摆脱血缘束缚

    C、社会财富实现了合理分配             D、私有财产得到了维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

    A、把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

    B、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

    C、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

    D、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07年荷兰议会通过《归化法》,规定自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这一举措表明

    A、传统宗法观念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

    B、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

    C、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

    D、清政府注重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学者认为:“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下列符合文中所说的“反抗”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独立      B、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C、洋务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      D、明治维新以及五四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种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和思想变革,无法振兴国家,并使之成为现代政权。”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C、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       D、从《辛丑条约》到清末新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茅海建说:“在宏观的历史叙述中,细节经常被无意或有意的忽略。如此这般的直接结果是,历史被叙述为运动方向明确的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潮流。由此引发的直接思考是,戊戌变法若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事件,其结局似不应如此。连续13年的观察使我感到,戊戌变法很可能是一偶发的事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宏观史学缺乏必要的研究价值

    C、研究戊戌变法需要更加重视细节

    D、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地表现历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 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D、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一国两制’这种具有某些复合特征的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主要说明“一国两制”

    A、整合了联邦制的主要优点           B、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

    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D、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特别强调了中国奋斗的历史

    B、突出了中国人为国为民的主动性

    C、把中国与世界作为两个概念对立起来

    D、认为中国与世界是互相融合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全球化时代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B、多极化时代国家之间利益之争淡化

    C、谈判协调已经代替了战争对抗

    D、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逐步趋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据《苏联真相》记载,1928年7月,斯大林指出:“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苏联的这一做法

    A、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延续

    C、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            D、有利于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据说,宋朝哲宗皇帝曾听程颐讲道并赐茶。皇帝当时折断了一截枝柳。程颐遽起谏曰:“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哲宗虽面露怒容,但只是“掷枝而走”。这表明

    A、两人哲学立场不同             B、宋哲宗善于纳谏

    C、程颐具有人文精神             D、当时政治环境宽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A、爱国救亡精神                 B、自由开放意识

    C、民主法治观念                 D、实业救国愿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茶叶大盗》一书揭示:1840年代,英国“植物猎人”罗伯特·福均深入休宁、武夷山,盗取珍贵的茶叶资源,转往印度种植,从而将茶叶贸易在中英贸易结构中大大降低,使东印度公司大发横财。据此可知当时

    A、英国利用茶叶走私扭转贸易逆差

    B、中国对英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

    C、中国闭关锁国体制逐渐趋于瓦解

    D、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物种流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