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2 题,其他题 1 题,语言应用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她的温声细语在耳边流淌,仿佛阳光穿透浓荫,撒下一地的斑澜。

    B.让我们以志向为矛、以坚韧为弓,持之以恒地捶打命运这堵厚实冰冷的墙。

    C.读书可不求甚解,但不可潦草应付;可咬文嚼字,但不可吹毛求次。

    D.一阵暖风熏过,花儿们抖落一冬的沉闷,相互拥抱嘻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2 题
  1. 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①至⑧题选做六题,⑨⑩两题必做。)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⑤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⑦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⑧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⑨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描写主人公情思难寄,以至于形容憔悴的诗句是:            

    ⑩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一词中描写梅花即使被碾压成泥,也不忘播散芬芳的诗句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名著阅读。(从两部作品中任选一部完成相关问题。)(6分)

    名著一:《简·爱》

    一阵静默。

     “你干嘛不吱声,简?”

     我经历着一次煎熬。一双铁铸火燎的手,紧紧抓住了我的命脉。一个可怕的时刻,充满着搏击、黑暗和燃烧!人世间再也没有人能期望像我这样被爱了。也没有人像我这样拜倒在爱我的人的脚下,我必须摒弃爱情和偶像。一个凄凉的字眼就表达了我不可忍受的责—— “走!”

     “简,你明白我期待你干什么,就只要这么答应一下:‘我将属于你,(甲)先生。’”

     “(甲)先生,   (乙)   。”

     又一次长时间的沉默。

    (节选自《简·爱》译林出版社 黄源深 译)

    ⑴《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的作品,讲述了家庭教师简·爱和庄园主(甲)     (填人名)的爱情故事。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因为     ,简爱最终决定离开他。(3分)

    ⑵(乙)处是简·爱当时的回答,你觉得下列哪一项回答最符合她的性格?(   )(3分)

    A.我将留下。       B.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C.我会考虑一下。    D.我将不属于你。

    名著二:《培根随笔》

    ⑴《培根随笔》里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下列古诗句意思与之相似的一项是  (     )(3分)

    A.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B.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C.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

    D.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2)为了推广名著,出版社给《培根随笔》的封面设计了四则推荐语,你认为哪一则最合适?(     )(3分)

    A.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B.一位英雄的名字,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不屈的灵魂。

    C.诗意和哲学的完美结合,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

    D.指尖方寸地,笔端万般情;四海为家日,谁解故园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综合性学习(6分)

    1.【诗之意象】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请轻吟下面这首诗,给空格处选择一个合适的“意象”。 (3分)

    ,竟是一条发亮的小溪,

    两岸闪烁着星花和诗句。

    你的身影在波光中舒展,

    我的心灵也溶化在水底。

    但,它的美好并不说明它的意义。

    但愿我们能循着神秘的两岸,

    一直走向永恒的安息。

    A.小河     B.湖泊   C.天空   D.银河

    2.【诗之联想】诗人顾城说,感觉可以互换!一次,他看到太阳,于是“新鲜、圆、红、早晨”等直觉一掠而过,最后到达甜而熟的“草莓”,于是就写下“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的诗句,我们由此看到了诗人的“联想轨迹”。

    请你从以下两句诗中任选一句,试着还原诗人的“联想轨迹”。(3分)

    诗 句

    联想轨迹

    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

    太阳——新鲜、红——草莓——甜甜的

    ⑴唱一首歌/水蓝水蓝的

    歌  ——(   )——(   )——水蓝水蓝的

    ⑵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

    蛙声——(   )——(   )——长势良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标题:

    辩题:正方:“读图”大行其道,利大于弊

    反方:“读图”大行其道,弊大于利

    主持人:有人说,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读图的时代。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网络、手机,在我们打开它的一瞬间,弹出窗口跃入我们眼帘的无一不是图像。我们无法否认图像处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读图”大行其道,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们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和反方一辩进行观点陈述。

    【观点陈述】

    正方一辩:我方认为“读图”大行其道,利大于弊。首先图像的优点是生动形象,信息量大,进入“读图时代”,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对于知识、新闻、故事、娱乐等信息的需求。其次,图像直观、使人印象深刻的特点节省了阅读时间。还有,在解释真相、还原真相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即所谓“有图有真相”。最后,图像传播能够更凝练、更简洁地表现对象,往往洋洋数千言、数万言的文字篇幅,只需一两幅画面就能表达。这种直观、形象、快捷、省时的特点,比长时间地啃书本要轻松省力许多。

    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读图”大行其道,弊大于利。图像的特点是浅显易懂,人们面对图像往往缺乏深入的思索和品味,而是被动地接受。曾有专家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人们把大量的时间消耗在读图上,很容易造成全民思维能力的下降。不仅如此,“读图”不能也不应该替代“读书”,否则,人类的阅读功能会因之而退化。文字的阅读给读者提供跟多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读图正是缺少这样的“留白”。另外图像充斥电视和网络,许多儿童是由电视图像“抱大”的,不少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和影视的感官刺激中不能自拔,可以说,人们为读图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得不偿失。

    【自由辩论】

    主持人:下面进入自由辩论,时间5分钟,由正方开始。

    正方二辩:我们的祖先在没有文字之前,也是用图的,所谓“结绳记事”就是形象思维、直观思维。例如一份繁琐的工作文件,如果加入一个树状图,各项步骤立刻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可以缩短阅读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反方二辩:我们不否认图像的便利,但是当“读图”大行其道,媒体、网络就会刻意迎合读者庸俗、猎奇的心理,制作各类虚假浮夸的图像,使标题夸大其词,使图像充斥眼球。我们就会分不清什么是虚假什么是真实。

    正方三辩:我想问一下对方辩手,如果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光用文字的方式看起来会是什么样?我们的电影电视都变成了文字,那我们不是退回到以前去了吗?

    反方三辩:话不能说得这么绝对,而且事实也不可能这样。很多人把电影、电视统统归为图像,他忘掉了文字在里面,文字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没有文字的图像传播是无法想象的。

    正方四辩:图像,并不仅仅只局限在一个很简单的卡通,或者是广告里面,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当我们观看新闻报道、足球比赛的时候,我们几乎全程现场目击,这是因为我可以看到大量现场的图像。“读图”使我们长见识,使我们与这个世界同步。

    反方四辩:(出示图表)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调查网,对11671人进行调查,由图可见当今学生阅读名著方式的状况是:                        。图像始终停留在简单浅显的层面,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掩卷沉思,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去历险,去遨游。看10万条精美的广告和看10万本书的人是截然不同的。

    正方三辩:但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上,人类屡屡因为某些文本信息的丢失和文本理解的错误而蒙受巨大的损失,至今仍无法弥补。如果秦朝就有读图时代,相信我们对历史、对文物、对当年生活场景等等的了解,会比现在好很多。人们可以看图,而不必通过看文字来了解历史真相。

    【总结陈词】

    主持人:自由辩论时间已到,请双方辩手进行总结陈词,从反方开始。

    反方四辩:我方坚持认为“读图”大行其道,弊大于利。在今天,与其说“读文”是火种,还不如说是一种精神食粮,满足了人们深层思考的需求,这就是“读文”所代表的使命。

    正方四辩:我们最终的结论是,“读图”大行其道,利大于弊。

    主持人:今天的辩论就要结束了,但是这个话题,将一直受人关注。我手头就有一本刚刚出版的图画版《红楼梦》,整页整页都是精美图画,只在这小角落里有一点点文字。请问在座的听众们,喜欢这样的《红楼梦》吗?这个问题就留待大家回去思考。

    1.仔细阅读全文,为其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      )

    A.读图时代                B.“读图”大行其道,弊大于利

    C.“读图”大行其道,利大于弊     D.关于“读图”利与弊的辩论

    2.反方四辩在【自由辩论】中出示了一个图表,请你根据图表,探究当今学生阅读名著方式的状况,填入该段空格内。(3分)

    3.请结合下面材料,仿照【总结陈词】部分反方四辩的话,补充正方四辩的总结。(4分)

    材料:在今天,有人说“读图”是一种快餐文化,但是对于社会大众来说,“读图”是在一定层面上的大众的文化传播,满足人们日益快捷的生活需要,“读图”时代的来临可以说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变革。

    4.针对主持人最后所提的问题,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观众,你会如何回答?请结合本文,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探险家与骆驼

    余显斌

    叮咚,叮咚——驼铃如水,在沙漠响起。一只驼,在沙漠里缓慢地走着,背上驮着被毯,还有水囊和食品。它的后面,跟着一个人——探险家。他们从家里出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明显的,驼已负伤。

    那是不久前的一个晚上,他们遭受到一只狼的偷袭。当时,探险家已睡熟,打着鼾声。一只狼借着云的影子,悄悄逼近,龇着牙,在月影下发出白森森的光。

    驼醒了,喷了一下鼻子,仰起脖子,叮当一声,驼铃响了。可是,探险家仍在打着鼾声,沉入梦乡。

    狼,在一步步逼近。

    驼站了起来,一蹄子,把狼弹出一溜跟斗。同时,自己的腹部也被狼咬了个大口子,长长的,血肉模糊。听到动静,探险家醒了,和驼一块儿赶走了狼。

    然后,一人一驼依然走在沙漠上,但速度明显慢了。因为,驼走起来步子很迟缓,一下一下的。也因为这样,到现在,他们仍没走出沙漠。

    他们已经陷入绝境:食物还有,可是,水已经不多。每喝一次,探险家心中,就会弥漫起一种绝望,一种恐惧。

    水囊里的水只有一小半了,他矛盾了,他知道,就这点水,无论如何供不了一人一驼走出沙漠。

    他静静地拍拍驼,驼停住了,望着他。他轻轻解下驼背上的被毯,还有食物,然后提着水囊,又拍拍驼,让它卧下。驼很听话,乖乖地卧下。他叹口气走了,走向山丘那边。

    走了一会儿,听到声音,他转过身,驼已经慢慢跟上来了。

    他摇摇头,又长叹一声。这只驼,没忘驼的职责,它跟人一直都跟得很紧。这是驼的主人告诉他的,现在看来,是真的。

    他想甩脱它,很难。

    无精打采地,他和驼一块儿走着。茫茫大漠,风刮起,有驼铃声响起,当啷,当啷——

    残阳如血。他和驼,在天地之间小如两只蚂蚁,慢慢蠕动。

    月亮,在天的另一边升起,光亮亮清冷冷的,如水洗过一样。他们终于停下,倒在沙上睡了。驼仍没忘记自己职责,紧紧靠在他身边。沙漠夜冷,它在为他取暖呢。

    驼慢慢睡着了,闭上了眼睛。

    他也睡着了,打起了鼾声。

    沙漠静静的,只有月光如水,映照着无边的沙砾。

    【A】他轻轻打着鼾,过了一会儿,悄悄坐起来,看到驼仍睡着,就偷偷背着食物,还有水,趴在地上,一寸一寸向前移动,如一只蜥蜴一样,移向那边。终于,他移过一个沙丘,嘘了口气,站起来,向远处地平线走去。走了好远,回过头,白亮亮的月光下,沙漠如无垠的海浪。海浪上,再也不见了那只驼。

    他心里感到一阵轻松,同时,又有说不出的沉重。

    靠着水囊的水,还有食物,一步步,他走出了这片无人穿越的死亡沙漠,回到城市。顿时,他成了传奇,成了英雄,受到功臣般的待遇。每到一处,都有鲜花、美酒和掌声,还有女孩火辣辣的目光。

    他成了征服这块沙漠的第一人。

    那天,他应邀出席一个集会,受到如潮般的掌声。市长代表民众给他颁奖,因为,他也是这个市的市民,更是这个市的光荣,也是这个市市民的光荣。

    拿着奖杯,还有花环,他坐着车回到家。当走下车时,他惊呆了,一只驼蹲在他的门外。风吹过,脖上驼铃响起:叮当,叮当——

    这只驼,真是他扔在沙漠上的驼。

    它又回来了,在孤独和干涸中回来了。它的背上,驮着他的一些东西。一直,这个有灵性的生命,都没忘记自己的职责。

    他跑过去,泪流满面,抱住那只驼。那只驼一动不动,已停止了呼吸。它的致命伤,仍在腹部,狼咬中的地方。那个伤口,已烂成碗大一个洞。

    它就是带着这个洞,在生命最后一刻,挣扎着赶到这儿,来完成了自己一生最后一个任务的。

    (选自《2012中国小小说》,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他“心里感到一阵轻松,同时,又有说不出的沉重”,请结合文章,分别说说他感到“轻松”和“沉重”的原因。(4分)

    2.试分析画横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月亮,在天的另一边升起,光亮亮清冷冷的,如水洗过一样。

    3.本文描写人物的文字形象细腻,请分析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轻轻打着鼾,过了一会儿,悄悄坐起来,看到驼仍睡着,就偷偷背着食物,还有水,趴在地上,一寸一寸向前移动,如一只蜥蜴一样,移向那边。

    4.关于本文的主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你围绕下列三组关键词中的一组,结合全文,谈谈对本文主题的理解。(5分)

    关键词:自私——无私、善良——卑鄙、职责——本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唐)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②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③。

    【注释】①广陵:今江苏扬州。旧游:即故交。 ②维扬:即扬州。 ③海西头:扬州近海,所以说是海西头。

    1.颔联“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3分)

    2.尾联写道“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为何流泪。(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天大雨  (      )           ⑵上使外兵(        )

    ⑶或以为死,或以为(      )      ⑷固以之矣(       )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今诚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A.扶苏数谏故           B.固怪之矣

    C.塞忠谏之路也          D.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陈胜认为当时“举大计”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甲)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①卖田地,以赈②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乙)曹公征荆州,孙权大惧,鲁肃实欲劝权拒曹公,乃激说权曰:“彼曹公者,实严敌也,新并袁绍,兵马甚精,乘战胜之威,伐丧乱之国,克可必③也。不如遣兵助之,且送将军家诣邺④;不然,将危。”权大怒,欲斩肃,肃因曰:“今事已急,即⑤有他图,何不遣兵助刘备,而欲斩我乎?”权然之,乃遣周瑜助备。(节选自《汉晋春秋》)

    【注释】①摽biāo:抛弃。②赈:救济。③克可必:指必定会攻克。 ④诣邺 :送到魏国国都,即向魏国投降。⑤即:倘若,如果。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⑴性施与   (    )          ⑵劝权曹公  (    )

    ⑶不如兵助之(    )           ⑷权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今事已急,即有他图,何不遣兵助刘备,而欲斩我乎?

    3.两则短文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鲁肃,请认真品读文本完成以下填空。(4分)

    (甲)文叙述鲁肃年轻时“以赈穷弊结士为务”,可见他具有   ⑴    的特点;而(乙)文则叙述了      一事,突出了他   (3)    的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请按要求写作。

    请以“那么近,那么远”或“那么远,那么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