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8 题,选择题 2 题,null 2 题,非选择题 5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8 题
  1. 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A. 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 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 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 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内阁兼有行政权和立法权

    B. 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

    C. 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 英国政治权力的基本架构混乱不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大小政治组织有300多个,每天成立的和每天解散的一样多。它们信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权威主义、三民主义等各种主义,连法西斯主义也在中国找到了试验田。这种现象反映出

    A. 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 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 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 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33年7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4个月后,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的希特勒就赞许“罗斯福先生”,称其“不顾国会、游说团体、官僚体制的拦阻,直往目标前进。”希特勒之所以赞许罗斯福

    A. 为掩盖法西斯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本质   B. 企图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以减轻国际压力

    C. 因为新政与纳粹的施政理念有相似之处   D. 希望以此换取美国援助以缓和经济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秦汉以后,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交通频繁;行政业务多;税粮滞纳多;犯罪事件多)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日益加强

    B. 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 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 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向重政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 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 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 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 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

    A. 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B.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关于多极化格局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目前多数学者主张用‘一超多强’来概括多极化趋势中各大力量的基本状况。……‘多强’的说法不一样,一些人认为,应包括日、德、英、法、俄、中等国;另一些人把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合起来当作一极;还有人认为,美、欧、日、俄、中五大力量支撑新格局的雏型”,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B.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 美国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 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元代修史,朱熹及其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明代理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B. 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C. 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 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学家唐德刚说:“中国古代上层阶级的庙堂之议,牛皮夸夸,都成为‘政府档案’,也是史学家著史的第一手资料;那闾巷的小民窃窃私议,就只是‘小说’或‘小道消息’,而算不得‘历史’了吗?此吾平民、愚民不平也。”对材料主旨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政府档案”史料价值普遍较高

    B. 此“小说”不同于后世作为文学的“小说”

    C. 历史研究以“小说”证史,须慎用

    D. 传统史学对“小说”的史料价值重视不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2 题
  1.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 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

    B. 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

    C. 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

    D. 体现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要求向外扩张的呼声甚嚣尘上,鼓吹扩张的“理论”应运而生。19世纪末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马汉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动,控制的程度决定着繁荣的程度。海权的掌握有赖于一支强大的海军。马汉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要确保本国商船在世界各地自由贸易,或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摧毁对方海上力量,就必须在适当地点建立海军基地:要么依赖军事力量直接控制那些军事要冲;要么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是宗主国在海外支撑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

    ——摘编自李仲元《马汉的海权理论述评》

    材料二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是海权论的热忱信奉者。他认为:“自世界大势变

    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因此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把海军建设列为国防之首要,认为中国必须“兴船政以扩海军”,这样才能御外侮,保障国家独立、民族生存,成为世界上一等强国。不仅如此,孙中山认为海洋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财富,积极主张向海洋求生存、求发展。孙中山还对太平洋和海南岛表示出了极大的关心,认为一战结束后,“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耳,谁握此门户,则有此堂奥,有此宝藏也”。至于海南岛,是南洋的门户,必须设省筑港,牢牢把握住制海权。

    ——摘编自孙立新、赵光强《中国海洋观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的海权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海权思想并简要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948年尼赫鲁正式提出公私营并举的混合经济方针。1950年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自任主席。1951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他逝世的时候,印度已完成两个五年计划,正在实行第3个五年计划。尼赫鲁通过实行国有化和建立国营企业,培植了强大的国营经济;与此同时,私营经济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家的保护下,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尼赫鲁强调对贫民和流浪者给予必要的社会关怀,所以在印度人民中威信很高。1951年尼赫鲁对国家官吏和军队进行了整顿和扩充,实现国家机构和军队的印度化。他还用赎买和武力手段合并印度554个土邦,削弱封建势力,统一印度,并在此基础上按民族语言重新划分邦界。

    材料二独立初,尼赫鲁曾力排众议,决定印度留在英联邦内。他积极反对殖民主义,收复法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但同时也承袭英国的特权。尼赫鲁为亚非会议发起人之一。于1954年访问中国,赞成周恩来总理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积极倡导。1961年又同铁托、纳赛尔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对内政策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尼赫鲁的内外政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联人在1949年成功试爆了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终结了美国的核垄断;50年代初,美国、苏联相继研制成功氢弹。两个超级大国都在大量建造战略性远程导弹,并在70年代大体上达成均衡。双方战略家都支持扩充核武库。他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程序,以百万死亡人数为单位来计算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战争将可能造成的伤亡,并评估威慑和反威慑以及“第一次打击”和“反击”会对其中一国发动和承受核战争的能力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力量的均衡被说成是“恐怖的均衡”;专家们在谈论着“相互确保摧毁”。威慑是被接受的方案。

    许多人指出,靠建造巨大的核武器来防止战争是危险的、荒唐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西方甚至有人呼吁继续单方面解除军备。另外也有人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军备,就可能屈服于别国的核讹诈之下。

    ——摘编自美国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指出为什么当时美苏力量的均衡被说成是“恐怖的均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恐怖的均衡”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爱新觉罗·善耆,被西方报刊称为“最具有自由思想的亲王”。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善耆任民政部尚书,掌握民政大权,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善耆对报纸、著作权、出版权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制定了一些律令条文,如《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对报馆和报纸的一些事项作了重要的规定,要求报纸不得登载诋毁宫廷、淆乱国体、妨碍治安、败坏风俗等方面内容。善耆认识到自治的重要性,觉得“立宪之根本基于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之根本特人民之有自治智识”,并致力于筹备自治事务。他着手组建京师地方议事会董事会。宣统三年

    在京城投票选举京师董事会总董。另外,善耆在京师市政建设方面还做了不少实际工作。他为京城架设了第一批电话线路,并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大戏园子、旅店、商店装上了电话;他积极推广西洋新式马车;对京师的公共卫生也进行了一番整治,建立起了第一批公共厕所;还掌管着中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支消防队。光绪三十三年

    善耆开设“文明茶园”戏院,取消了女子不能到戏院看戏的戒律。

    ——摘编自孙燕京《善耆与清末新政》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善耆的新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耆的新政措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