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27 题,单选题 3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7 题
  1. 鸦片战争以后,地处长江口北岸的通海地区,因运抵的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渐为机户所乐用,作为经纱,于是就出现了洋经土纬的改良土布”。当地众多农户扩大土布生产而对机纱的大量需求,促使通州大生纱厂在19世纪末应运而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洋纱大量涌入导致手工棉纺织业破产

    B. 自然经济在近代社会始终占主导地位

    C.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诞生

    D. 中国近代手工业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 列强已经取得了在中国驻军的权利

    B. 李鸿章运用近代外交理念维护主权

    C. 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

    D. 李鸿章不承认领事裁判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 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 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 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 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兵匪互换”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队与土匪的非制度关系的主要表现。朱执信有云:“古人寓兵于农,近人寓兵于匪”;黎元洪总统1922年通电亦称:“遣之则兵散为匪,招之则匪聚为兵”。该现象的出现(   )

    A. 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稳定,带来充足的兵源

    B. 反映了民国时期国民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性

    C. 说明“为匪耻辱”文化心理困扰的解除

    D. 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政治动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综合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A. 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 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 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 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梁柏力在《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历史学家郭小凌提出,既然在梭伦改革时期,土地和债务问题是当时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而且在改革的措施中,所实行的划分公民等级的唯一标准是地产收入(按年收入的谷物等产品的数量分成四级),因此,该学者认为

    A. 梭伦改革前社会矛盾尖锐

    B. 当时古希腊文明的经济基础是农业

    C. 梭伦改革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D. 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据,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材料评述的“战局”

    A. 是中共军事战略调整的结果

    B. 表明国民党己失去战争优势

    C. 说明长江以北地区己解放

    D. 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   )

    A. 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B. 皇室权威更趋强化

    C. 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D. 货币经济地位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 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 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唐朝时期长安城“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扬州城则“夜市千灯照碧云”(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

    A. 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 唐朝城市取消坊市制度

    C. 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

    D. 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一规定

    A. 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B. 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C. 通过立法防灾治灾

    D. 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由此导致了(   )

    A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1832年议会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2017年8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无可奈何地签署了一项针对俄罗斯等三国的制裁法案,因为此前美国参众两院几乎全票通过了这一法案。这体现了美国政府权力构建中

    A. 总统行使最高行政权

    B. 总统不具有立法否决权

    C. 国会对总统的权力制约

    D. 国会立法权至高无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全球通史》记载:到18世纪,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已发展起来,但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的贸易。原因可能是

    A. 欧洲生产能力尚不具备优势

    B. 欧亚民族矛盾阻碍贸易发展

    C. 欧洲人更喜爱美洲商品

    D. 欧洲与亚洲交通不通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B. 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于1920年到苏俄考察,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

    A. 基本上反映了当时苏俄的经济探索

    B. 设想在中国进行新经济政策的实验

    C. 证明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 是对斯大林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年份

    GNP总量(10亿美元)

    GNP增长率%

    失业率%

    1930

    90.4

    -12.3

    8.7

    1933

    55.6

    -4.1

    24.9

    1935

    72.2

    10.9

    20.1

    1938

    84.7

    -6.3

    19.0

        一一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A. 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

    B. 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

    C. 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D. 新政时期的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全球文明史》记述:“大萧条起因于欧洲和美国工业经济的新问题。世界其他地区长期以来的衰弱也是原因之一。”材料中的“新问题”是指

    A. “垄断”加剧了无序竞争

    B.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恶性发展

    C. 国家干预经济造成“滞胀”

    D. 殖民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激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埃里克·方纳在《美国自由的故事》这样写道:“对自由的倾心和执着构成了美利坚民族主义的精髓。罗斯福将他自己的自由定义——即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下列措施中,最能让“普通人拥有更大的安全感”的是

    A. 增发钞票,成立联邦银行加强对银行的管理,稳定金融秩序

    B. 政府实行失业保险、养老金以及救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 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劳资矛盾

    D. 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A.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 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 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 借鉴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羡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惊讶;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这反映出

    A. 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

    B. 美苏冷战的新形式

    C. 美国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D. 苏联科技上的优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下图为1950年2月中国出版的《世界新闻年鉴》摘录,据此可推测当时

    A. 亚洲是美苏冷战的中心所在

    B. 亚洲局势已然处于战争边缘

    C. 杜鲁门主义扩展到亚洲

    D. 两大集团对峙已经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A. 罗斯福新政

    B. “铁幕”演说

    C. 马歇尔计划

    D. 欧洲煤钢联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 题
  1. 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建设社会主义“要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达到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们引导到共产主义。”由此可见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保国内战争胜利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

    C. 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推动苏联农业持续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 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 全球化进程加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9.有学者认为:“完全意义上的民族解放运动需要力量、战斗,但同时也需要思考、理性。”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实现“力量”和“理性”相结合的“运动”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抗日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世界各地区的现代化道路各有不同。依据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时间和现代化最初的启动因素的来源,可分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不同启动背景与方式比较

    早发内生型现代化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现代化启动内部条件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引发长期的渐进性的社会内部变革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自我转型困难

    现代化启动外部条件

    开辟海外市场,拥有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等先占优势

    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缘化,但可利用外资、外债和外国先进技术,发挥迟发展优势

    现代化启动的顺序

    一般以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为先导,推动政治改革或革命,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下而上

    一般以政治革命或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上而下

    现代化主流模式与战略

    自主型市场经济

    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非自主型的中央统制经济或混合经济

    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举例说明“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的国家,并指出其“现代化主流模式与战略”的实现过程和现代化启动的顺序。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启动背景和方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笔下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通道的统称.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这并不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道,甚至不仅仅是贸易路线,“丝绸之路”只是一种隐喻,代表了权力和利益的纠葛,以及人类社会一切矛质和冲突的诱因。他笔下的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黑金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一摘编自《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围绕材料,结合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