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孔子死后,弟子们为其服丧3年。与这一行为密切相关的是

    A.分封制     B.礼乐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是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A.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人民日版》某年的元旦社论以《乘风破浪》为标题,提出“鼓足革命干劲,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口号,同时还附有《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图表。据此判断,该份日报最有可能出版于

    A.1956年      B.1978年     C.1966年     D.1958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古希腊存在多神崇拜,就连众神之主的宙斯在人们心中也没有无上权威,这说明古希腊

    A.思想自由    B.经济发达   C.政治稳定   D.制度先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孟德斯鸠认为,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下列哪一宪法(法律)的颁布首先批驳了孟德斯鸠这一观点?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中国1912年《临时约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这种‘伟大’主要通过三个进步性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来,”下列不属于“进步的历史进程”的是

    A.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巨大增长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两极格局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26分)“认同”在《辞海》的解释是“承认同一”,如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阶级认同等,因此它既是一个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问题:

    材料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孰为中国人?汉人种(族)是也!”

    ——革命派报纸《警钟日报》1904年7月14日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种族认同因内在的局限被剥离出去,政治上的主权在民的共和观念成为新的认同基础,并最终上升到法理的高度……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国成为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政治认同符号。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

    材料三:迄今为止的欧洲一体化历史表明,欧洲似乎已经“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和象征主义等方面的历史中,有希望找到把欧洲作为一个共同体而与世界其他地区区分开来的整体经历和集体记忆,找到为欧洲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照的东西。”

    ——朗东尼·史密斯《国家认同与欧洲统一观念》

    材料四:全世界无产者(指“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1)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民族国家的认同上有何差异?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以来欧洲各国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精神文化方面有何共同点?欧洲在“政治传统、法律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存在集体记忆,请结合古希腊罗马史谈谈你的理解。(6分)

    (3)材料四的认同观是什么?与材料一、二、三的认同观相比有何特点?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以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什么影响?(8分)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人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日渐迷失,请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607年开始,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根据王恩涌《人文地理学》

    材料二:“……英语,尤其是美式英语,似乎给予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尤其是年轻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

    材料三:民主、自由、文明、野蛮、团体、脑筋、目的、思想、精神……20世纪初流行的这些新词大都来自日本。素以“开明”著称的重臣张之洞,以反感并力禁使用“日本新词”闻名。一次他见到幕僚路某拟就之办学大纲中有“健康”一次,勃然大怒,提笔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掷还路某。性格倔强的路某,针锋相对地回曰:“ ‘名词’亦日本名词,用之尤觉可恨。”两人不欢而散。反对用“日本名词”者如张之洞,却也无法摆脱“日本名词”的困扰。

    材料四:现在有“世界第一强势语言”之谓的英语,也饱受到其他语言的严重“污染”。2006年《泰晤士报》曾发文评价“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影响。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的是二战以来,美式英语取代了英式英语的世界地位,这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易位”(6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人无法摆脱“日本名词”的原因。(12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中式英语?(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