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

    A.重视吸收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钱穆在《秦汉史》中说:“要之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而遽握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    )

    A.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B.汉初统治者出身平民

    C.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D.社会平民的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其目的是(    )

    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

    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

    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用人方面的局限,汉武帝(    )

    A.实行察举制

    B.颁布推恩令

    C.设刺史监察

    D.建“内外朝”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春秋时期的周襄王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材料中所说的是周朝(    )

    A.王室力量雄厚

    B.四方诸侯雄起

    C.实现天下一统

    D.王权依托神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禁军         B.强干弱枝

    C.防止地方专权       D.防止武将专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少数民族(    )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

    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③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因素是(    )

    A.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C.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其监或令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原则,直到宋代始终贯彻。三省制的这一历程表明(    )

    A.中央政府职权不断削弱

    B.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

    C.封建朝廷争权夺利现象突出

    D.“分权与制衡”是历朝行政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了郡县制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人口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

    (1)材料中的观点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奉为准则,试分析其受推崇的原因。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向外移民逐渐成为一种日常事务,向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移民,1871——1880年为157万人,1881—1890年为238.8万人……当一个民族占据了世界上极为广阔的空间时,对于缓解其母国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给那些在当地社会没有发展希望的人一个退出机制),使其政治改革能心平气和地进行,显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

    ——陈晓律《1500年以来的英国与世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三 1937—1945年大量企业家、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与技术工人随企业大量迁往西南,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就超过2万人。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中国人牢不可破的地方观念被打破,新风俗、新习惯不断涌入。

    ——忻平《灾难与转折:1937》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著”。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