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0 题,其中:
选择题 18 题,单选题 1 题,连线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8 题
  1.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尚书》记载,周之文武将兴,兵渡盟津,白鱼跃入王舟;有火覆盖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动,变成了红羽乌鸦。如果按照董仲舒的思想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他可能认为

    A. 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B. 汉武帝需要顺应上天意志

    C. 这是一种吉兆,是对周王美德的报答

    D. 这是一种凶兆,是对周王暴政的惩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了董仲舒将儒学

    A. 神学化

    B. 世俗化

    C. 政治化

    D. 思辨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秦始皇“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尊儒”则采用隐蔽的手段,实质上都表明统治者

    A. 打击或扶植儒家思想

    B. 为选拔知识分子扫清障碍

    C. 打击思想领域内的敌对势力

    D. 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纪念孟子的大典中,上百名儿童在“亚圣”像前朗诵孟子名言的场景蔚为壮观。其中可能朗诵到的名言有(    )

    A.“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D.“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一位先秦的思想家认为: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维护封建秩序,是一位尊规守道的好君主。晋文公虽然协助周天子平定叛乱,却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大逆不道的人。这位思想家属于(  )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

    A. “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

    B. 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 “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D. 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各项为古代中国“学在官府”现象的演变,次序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其中反映出(  )

    A. 诸子百家相互诘难的态势   B. 对法家思想主张的直接否定

    C. 对儒家思想主张的全面肯定   D. 对道家思想主张的理性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淮南子》载:“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A. 道家的“无为”思想

    B. 法家的“变革”主张

    C. 墨家的“节用”倡议

    D. 儒家的“礼制”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汉书·食货志》记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的统治者(  )

    A. 重征赋税   B. 无为而治   C. 实现仁政   D. 独尊儒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 民贵君轻观念

    B. “大一统”观念

    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天人感应”观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西汉董仲舒说:“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董仲舒这一主张的历史作用是

    A.实现了对君主执政行为一定的约束

    B.确定了儒学独尊的历史地位

    C.强化了儒家伦理对社会的控制

    D.建立起“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其主要目的是

    A. 倡导儒学,推行教化   B. 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C. 利用天人感应服务皇权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汉代桑弘羊认为:“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其观点(  )

    A. 体现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   B. 表达了对独尊儒术的强烈不满

    C.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   D. 反映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

    A. 民贵君轻   B. 天人感应   C. 三纲五常   D. 和谐中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   )

    A. 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

    B. 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 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

    D. 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