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选择题 31 题,连线题 4 题
中等难度 3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1 题
  1. 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A. 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 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 理学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 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社”。“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也就是把村社的户口、土地写画在版上。书于“版图”的村社也就被称为“书社”。“书社”的出现

    A. 加重了农民负担   B. 便于政府征收赋税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

    A.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 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

    A. 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B. 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 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   D. 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翻检《全唐诗》可知,唐诗所涉茶产地6道、27州,其中90%集中于江南、山南、淮南、剑南地区。唐朝张途记录安徽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由此反映出唐代

    ①.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②.经济重心已经移向南方

    ③.茶业由副业上升到主业

    ④.农产品商品化水平较高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炎帝陵的祭祀活动,历代王朝都很重视。2008年,炎帝陵祭典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人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这表明

    A. 分封具有武装殖民性质   B. 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

    C. 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   D. 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在殷墟甲骨文中,“帝”字共有三种含义。其一是花蒂的象形,“用此象征殷商种族绵延不绝的本源;其二以“帝”作为祖先神的别称;最后以“帝”或“上帝”称呼天神时,实际上就是把天神当作本宗族的本根。这说明

    A. 人神共治是中国特色   B. 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

    C. 皇权来源于宗法祭祀   D. 商王室认为其是神的后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左传》载,“君令而不违(礼),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好事情)。”这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之一是

    A. 规范人际交往工具   B. 凝聚家族的手段

    C. 维系等级的工具   D. 端正民心的工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同学们对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一些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周公制礼:巩固周王朝的百年基业》   B. 《周代:手工业者是准公务员》

    C. 《禹传启: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D. 《《诗经》:黄河的浪漫风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春秋战国之际,“士庶合流”使士阶层得以扩大,大批的“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了“士无定主”的游离状态的游士。大批“游士”的出现

    A. 反映了分封制逐步瓦解   B. 促使了宗法制度走向崩溃

    C. 表明了官僚政治已形成   D. 导致了国家政局日益动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可以用于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郑国渠修建

    ②.铁农具的使用

    ③.都江堰的修建

    ④.一牛挽犁的出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蔚然大宗

    C. 孔子思想与道、法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儒家思想大一统局面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董仲舒曾大加赞赏,以儒家自居的王莽改制也试图恢复井田制,直到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对这种制度称慕不已,这种现象根本上反映了

    A. 儒家学者的复古主义   B. 井田制是一种适合古代中国的制度

    C. 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D. 井田制是仁政的标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林则徐在1845年日记中记录他在某地的见闻:“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并之利为之也”。关于“卡井”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由西域农民创造   B. 至今还流行于东南一些地区

    C. 起源于战国时期   D. 有利于木棉等经济作物种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A. 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B. 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 建立君主专制   D. 借法家思想强化社会人伦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秦汉时设朝议制度,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群臣,商谈解决方案,结果一般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决断权归皇帝所有。这一制度

    A. 说明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C. 体现了权力的平衡与制约   D. 有利于决策时集思广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封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此“组织精神”

    A. 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 确保皇帝绝对独裁

    C. 保证了民主决策   D. 一定程度防止了官员腐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出现于(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魏晋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①.古代农业生产方法合理有效

    ②.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

    ③.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

    ④.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汉代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并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

    A. 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B. 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C. 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象   D. 官营手工业产品是皇帝私用和官府专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A. 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B. 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C. 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   D. 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唐代《水部式》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表明唐代

    A. 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B.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 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   D. 开始兴修水利工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

    入仕途径

    科举制入仕

    胥吏出职等

    杂色入仕

    开国功臣与

    降归入仕

    门荫入仕

    入仕途

    径不详

    人数

    540

    344

    162

    92

    306

    比例

    37%

    24%

    11%

    7%

    21%

    这说明

    A. 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 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

    C. 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 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

    ①.改变了吏部职能

    ②.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扩大礼部的权力

    A. ①②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 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 佛教寺院沿袭出世习惯

    C.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 中国文人保留传统追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注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A. 四书是南宋朱熹所著   B. 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 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 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宋太祖曾颁布诏书,特奏贡士中的科考落第者106人各赐进士出身。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成了宋朝的国策,“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宋代的“特奏制”

    A.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B. 消除世家大族的势力

    C. 扼杀重学风气   D. 提升官员素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南宋曾丰在《缘督集》中说:“居今之人,自农而为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在在有之。”材料反映出

    A. 区域内人口流动频繁   B. 佛教、道教发展冲击经济

    C. 商业移民促进城镇发展   D. 农耕经济基础受到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4 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实行国家专卖,官府大幅提高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勒索百姓,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恨透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

    他(刘晏,715—780)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唐朝官员)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激增。

    ——余耀华《大唐财相刘晏》

    (1)根据材料,概括公元8世纪中后期唐代食盐专卖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盐务时弊,大唐财相刘宴采取了哪些兴利除弊的举措?这些举措起到了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索对选官的干扰,历代洗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誉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1)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弊端。

    (3)根据材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得抄袭原材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历史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概况

    商周

    强调家庭“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血缘关系,突出“父子之序、长幼之伦”的观念。

    两汉

    形成重孝风气,在财产继承上不论嫡庶都拥有同等的继承权,对中国传统丈化传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家学”逐步兴起。?

    隋唐

    私塾兴起,礼法文化下移互普通民众;唐朝保证老人和残疾人拥有一定数量的授田,并规定60岁以上免除赋役负担;唐朝中叶以后,流民大量增加,家庭较为动荡,

    宋元

    强调父为子纲,妇士守节、“不事二夫”;同居共财的大家庭由之前的“北盛于南”转变为“南盛于北”。

    ——摘编自张国刚《家庭史话》

    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提取有关我国古代家庭变迁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