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3 题,综合题 4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3 题
  1.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朝会的功能:“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贡赋多少;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据此可知,朝会

    A.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集中体现

    B.在于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

    C.旨在君臣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

    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B.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对这次出访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出访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C.出访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D.中国同欧盟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表是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攻防数据,材料最能说明:

    进攻比率

    武汉会战前

    日方

    百分之九十四

    中方

    百分之六

    武汉会战后至1939年

    日方

    百分之五十六

    中方

    百分之四十四

    日军每日前进公里数

    武汉会战前

    四十公里

    1939年底

    二百公尺

    1940年底

    不进反退

    A.日本速战速决的失败

    B.日本攻占中国大片国土

    C.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

    D.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到1400年之间写就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说美国“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这主要源于

    A.联邦制原则

    B.中央集权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两党制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上述材料对“这场革命”的认识突出反映了

    A.近代化史观

    B.全球史观

    C.革命史观

    D.社会史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A.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B.弘扬传统文化

    C.抨击君主专制

    D.主张政治变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伦敦大学办学创新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B.工业革命的需要

    C.民主自由观念的不断进步

    D.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但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1791年宪法》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在正文中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委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两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历程。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制以“礼法合一”为主要特征。礼教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法的规范中得到体现,那么“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可全述和社会行为的复杂,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可以归结为“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国戚)、故(皇帝的故旧)、贤(依封建标准德高望重的人)、能(统治才能出众的人)、功(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贵(上层贵族官僚)、勤(为国家服务勤劳有重大贡献的人)、宾(前朝的贵族及其后代)。这八种人犯罪,不按法定的程序和刑罚审判,司法机关不得自行处理,要采取“请议”的特殊诉讼程序,即先交大臣会“议”,议其罪行,然后再奏请皇帝进行最终的裁决。这八种人经“请议”特别程序后,往往享有减免刑罚的优待。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并比较重视勘验现场,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这种对口供的重视就必然导致了刑讯逼供。……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商周时地方司法权由诸侯掌握,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

    ——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门司职审判的大理院,从机构设立上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如果说这一改革还只是对传统体制稍加变动的话,那么在地方各级,从袁世凯在天津府地方试办新式审判厅开始,到京师地方、东三省及江苏等地试办各级审判厅,以及后来各省城、商埠各级审判厅等各级新式审判机构的设立,无疑是对传统体制的重大突破。从其人员任用上看,传统体制中,各级行政官即是审判官,审判所需的法学专门知识主要是靠其司法审判的辅佐人员,而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官员,既需要较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后,才能正式成为其一员。袁世凯在天津试办新式审判厅时,“经试办数月,积牍一空,民间称便”,甚至开厅以后,洋商因为该厅审判公正,“亦有不先赴该国领事投禀而径赴该厅起诉者”。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康熙蠲免钱粮(免交赋税)“有一年蠲及数省者”或“一省连蠲数年者”,甚至有全国性的蠲免。史载,1691年与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钱粮2759万多两。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论康熙皇帝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同时,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实行“耗羡(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借口征收钱粮有损耗而额外加征)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发给官吏。

    ——《论雍正王朝经济改革的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康雍时期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二者在赋税改革上有何继承性?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

    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站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1918年1月15日)

    材料二: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陈独秀《研究室与监狱》(1919年6月8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二对当时广大青年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论题

    观点一

    观点二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900年

    1917年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840年

    1860年

    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