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单选题 8 题,非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8 题
  1. 《周髀算经》载:商高对周公说“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据此可以推论,在西周初年

    ①使用算筹作为计算的工具

    ②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③能对圆周率进行精确计算

    ④已经编制和使用乘法口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说郛》记载南宋临安城:“城中旧无阑干(栏杆)”,到了晚上“两岸灯火相直(映射),醉者夜行经过如(以为)履平地,往往多溺死”后来,地方官加装栏杆“民始便之。”从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政府已有环境保护意识

    B. 建都促进了临安城市发展

    C. 商业经营不受时间限制

    D. 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和活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47年12月底,毛泽东在陕北召集的会议上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二十年来没有解决的力量对比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这说明

    A. 人民解放军基本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B. 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

    C.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已经被粉碎

    D. 解放军将发动战略决战挺进中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56年元月,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周恩来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应该给知识分子以应有的信任和支持,给他们以必要工作条件和适当待遇,其后,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工资普遍有了提高。这一举措

    A. 配合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B. 加速了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

    C. 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 推动了义务教育工作的开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伊拉斯谟在其代表作《愚人颂》中,对以罗马教廷为代表的宗教权威极尽讽刺之事,劝人们学“愚人”,任性而为,无所顾忌。因此,“愚人”一词成为快乐和幸福的同义词。下列各项与该作品反映主题相同的是

    A. 《理想国》

    B. 《十日谈》

    C. 《社会契约论》

    D. 《人间喜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钱乘旦认为,英国历史上曾出现“国王大权独揽,议会是一种节制力量,但它服从国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英国

    A. 打败无敌舰队,拓展海外贸易

    B. 进行英荷战争,垄断海上航运

    C. 责任制内阁出现,两党制确立

    D. 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35年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访问英国曼彻斯特时描述:“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这里创造了文明的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沦落到野蛮人的境地。”这一描述反映出

    A. 奴隶贸易促进英国城市发展

    B. 工业革命中工人阶级贫困化

    C. 科学社会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 城市化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74年,大久保利通向日本政府提交《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指出:“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这反映了日本工业化与西方的不同之处是

    A. 始终由国家主导日本工业化

    B.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通过对外扩张推动工业化

    D. 国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及其祖先,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是中国的土著民族,都可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追溯出两千年以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一点与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

    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两千多年来,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

    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特点。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边疆危机,清朝采取一些措施,改变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机构,在边疆地区逐步推行与内地一体化的政策,力图通过设省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如1884年新疆正式设省,1907年改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行省。这些措施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定边陲起到了积极作用。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中华民国政府筹备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边疆地区,民国时期的管理机构主要是设省。抗战期间,边疆地区的自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清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没有真正担负起抵御外来侵略的责任。尽管边疆民族管理机构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却无法改变国土沦丧、边疆内缩的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贯彻《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逐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权益,使他们能当家作主;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共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充分发挥各民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摘编自孙宏年《四海一家: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等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现代历史上中国边疆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历程。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以后,广大亚非拉民族和国家相继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殖民帝国相继瓦解。许多学者将此过程称为“非殖民化”。大多数西方学者把“非殖民化”看成是殖民帝国所采取的、让予殖民地取得独立的主动行为。在我国学术界,在谈到殖民帝国瓦解的时候,大都强调的是“民族解放运动”,而很少使用“非殖民化”这一概念。最近,我国有些学者提出“非殖民化”和民族解放运动是一个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非殖民化”实际上是殖民国家在被迫撤出殖民地的过程中采取的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行动。

    ——摘编自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总论卷》

    (3)依据材料概述关于二次大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原因的不同观点。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法律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公元前3世纪,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客观上推动司法实践的变化。罗马法学家将契约引进法律概念中。在现金买卖经长期发展并过渡为非现场交货的买卖时,产生了契约,即买卖双方经过协商一致后缔结契约,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履行交付。

    进入公元2世纪中叶,法学家盖尤斯将契约建成一个体系。他的《法学阶梯》是所有法学教材的起源,相比其他罗马法学家他更加注重系统性和体系化。他的理论中有债法的体系划分,这些直到今天还适用。债务义务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合同,而另一部分来自于侵权。根据契约的实现条件将契约划分为实物契约、口头契约、文字性契约和协商性契约。需要注意的是,罗马人第一个且非常充分地认识到,涉及买卖契约、借贷契约、社会契约和委托之间的不同。

    ——摘编自【德】乌维·维瑟尔著《欧洲法律史:从古希腊到<里斯本条约>》

    (1)依据材料,说明罗马人契约观念的发展。

    材料二一部根据拿破仑意志拟定的新宪法——共和八年宪法公布了。新宪法规定,在行政权方面,第一执政(拿破仑)享有全权,即有权提出法案,公布法律,任命和撤换文武百官,决定宣战、媾和等;第二和第三执政只起咨询作用。立法权属4个院,参政院、保民院、立法院、元老院,每一院都无权单独决定国家立法问题。由于所有法律是否生效,最终都得由第一执政说了算,故4院形同虚设……这部宪法对公众自由着墨不多,但它承认人们在革命后的合法权益……(在新宪法公告中写道)“公民们,革命已经稳定在革命开始时提出的若干原则上,革命结束了。”为给这部高度集权的宪法披上合法的民主外衣,拿破仑装模作样地将其付诸公民投票,结果以压倒优势获得通过。由此,一个以个人专权为特征的制度“合法”地建立起来了。1800年2月19日,拿破仑乘着华丽的轿式大马车,前呼后拥地迁入杜伊勒里宫。

    ——吕一民著《法国通史》

    (2)评价法国“共和八年宪法”。

    材料三沈家本(1840-1913)具备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救国思想,又经历了(1900年)被侵略者拘押,身陷囹圄数月并险遭不测,对他影响很大。他一生研究法律的经历和司法实践,以及在这种经历和实践中,比时人更宽阔的视野,最终使他走上法律救国的道路。他认为“收回治外法权,实变法自强之枢纽”。主张采用西法改造旧法,并把一生精力和才智倾注在融合中西法律之中。

    大同良规、最新学说和礼教民情,这三者在他的思想中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即要救国治国强国,中国法律就必须世界化,就必须与先进国家“齐一法制”,采用世界的最新学说。通过考订研求,比较对照,他认为中西法律“同异参半”,西方法律的大要大旨,中国古代法律尽已包涵。

    时间

    法律实践

    1902年

    出任“修订法律大臣”

    1903年

    《钦定大清商律》包括《商人通例》和《公司律》

    1905年

    提出删除《大清律例》内凌迟、枭首等重刑

    1907年

    改建新式监狱,设立巡回裁判制度等

    1910年

    《大清新刑律》维护皇权和帝室及礼教甚为周详

    1911年

    8月,仿德日民法的《大清民律草案》成为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摘编自李贵连著《沈家本评传》和《沈家本年谱初编》

    (3)评述沈家本“法律救国”的思想与实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文艺复兴在西方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复兴、欧洲文明新生、民族文学勃兴、艺术繁盛、科学进步等等。近代传入中国后,国人对其认识有“温故知新”和“推陈出新”两种不同的方向。

    材料一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严复,在向国人介绍文艺复兴的知识时用了“古学复兴”一词。较多着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笛卡尔等人及其学问在西方知识史上的成就,他试图通过比较中西学术,用西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传统学术,达到古今中西融通,保存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吸收西学、缓进图存的目的。

    ——摘编自崔春雪博士论文《欧洲文艺复兴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材料二据胡适1917年留美日记载,他说欧洲15-16世纪的历史,一般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但这一译法“不足以尽之,不如直译原意也”。照胡适的理解,Renaissance是欧洲各地区改变了中世纪用拉丁文写作的传统,开始用本民族语言创作文学,以语言再生或文学再生的措施,造就民族国家再生的时代。从欧洲反观中国,胡适把拉丁文与文言并列,而把意大利语、法语等现代国家语言和中国民众口语相提并论。

    ——摘编自葛兆光《一个历史事件的旅行》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评价严复和胡适对文艺复兴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美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是通过长时期探索形成的。

    材料一1937年美国停止了赤字开支,秋季国内经济危机重新抬头,到年底更厉害。民主党内高谈凯恩斯学说的与日俱增,许多比较年轻的新政派越来越觉得凯恩斯的主张与自己想法相投合。1938年4月,面对逐月加深的衰退,罗斯福重新宣布赤字开支计划,拨款30亿增办公共工程、就几十页、防洪设施和兴建房屋。虽然这种开支还没有达到凯恩斯理论要求的水平,但到6月间,情况已开始好转起来。

    ——刘绪贻、李存训:《美国通史》

    美国1929-1945年真实GDP(以固定价格作为对比衡量)指数与同比增长率示意图

    (1)美国学者对经济大危机的结束原因有罗斯福新政和二战两种争论,你如何看待此问题?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材料二1947年,美国商务部报告显示,当年美国出口总额为145亿美元,占GDP约7%。而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要求这一数字为20%。战时繁荣的美国荣光不再,GDP增长停滞,失业率大幅上升。

    (2)依据材料二,说明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美国1973-1999年真实GDP指数与同比增长率示意图

    (3)依据材料三,描述本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说明其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