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2 题,选择题 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2 题
  1. 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 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 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

    D. 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

    A. 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B. 阁臣权力有限

    C. 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

    D. 深受皇权控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消除了语言隔阂

    C. 实现了文字统一

    D. 促进了文化认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兼并严重

    B. 铁犁牛耕的使用

    C. 社会环境稳定

    D. 小农经济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战争只能由天子执掌,地位相同的国家不能相互征伐。据此可知,孟子意在

    A. 调解诸侯纷争

    B. 反对争霸战争

    C. 规范社会秩序

    D. 恢复周王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春秋时《诗经》的记载,大禹治水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今河南地区。到战国成书的《尚书》中,禹治水的范围不断扩大,有了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

    A.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 自然灾害逐渐频繁

    C. 争霸战争渐趋缓和

    D. 统治疆域急剧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秦朝九卿职能

    名称

    职能

    名称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教化

    宗正

    皇室宗族

    郎中令

    宫中警卫

    治粟内史

    租税、财政

    卫尉

    宫门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官府手工业

    廷尉

    司法、首都警卫

    太仆

    宫廷车马

    典客

    少数民族

    表反映的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家国同构

    D. 礼法并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图为西汉初期行政区划制度。

    这种制度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完全承袭了秦朝地方制度

    C. 导致了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 中外朝制度的确立

    B. 大一统局面形成

    C.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D. 选官制度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史载秦朝规定“子壮则出分”,要求子女成年后强制分家;汉朝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一变化说明

    A. 家庭个体经营方式改变

    B. 儒家伦理道德强化

    C. 田庄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D. 精耕细作模式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 导致了土地兼并

    B.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C. 加速了皇权衰落

    D.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南北朝时期,南朝史书中多称北方政权为“索虏”,而北朝史书中又称南方政权为“岛夷”。到唐代,官修史书将南北朝诸帝均列入了帝纪。唐代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突破华夷观念

    B. 维护国家的统一

    C. 促进民族融合

    D. 彰显政权正统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绘画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历史的信息。下图是唐代马球图壁画(局部)。据此能得出的准确信息是

    A. 唐代娱乐方式丰富多样

    B. 马球在唐代民间的普及

    C. 唐代已出现了马球运动

    D. 马球起源于中国的唐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并得到周天子承认的事件。司马光以此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并指出周天子的行为有悖礼制。司马光意在

    A. 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

    B. 希望效仿西周实行分封制

    C. 批判三家分晋对礼制的僭越

    D. 为支持变法提供历史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下图为唐宋岁入钱币与实物数量统计趋势图。据此可知,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家庭手工业经济走向衰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在儒学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诗经》《尚书》等五经成为国家的教科书,后来《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儒学教育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 儒学糅合诸子学说

    C. 科举制度创立发展

    D.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这一现象

    A. 淡化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B. 改变了商人重利轻义的观念

    C.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明清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基本上都是包装很精美的插图本,有人认为,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这反映出当时

    A. 小说受到社会各阶层普遍欢迎

    B. 印刷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

    C. 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商业化趋向

    D. 文学作品迎合市民阶层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经济发展落后

    B. 城邦意识至上

    C. 贫富差别不大

    D. 人文思想盛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古代罗马法将享有权利的人称Caput,引申指户籍中的“家长”,因为起初只有家长具有权力能力。后来又改称personA原意为演员的假面具,表示剧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法律上转借指具备各种身份的权利人。这表明罗马法

    A. 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B. 平等理念得以落实

    C. 适用范围不断扩大

    D. 私法精神得到重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在商讨远征西西里过程中,亚西比德通过演说使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出征后,反对派让公民大会追查亚西比德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这反映出当时雅典

    A. 公民大会具有灵活性

    B. 公民参政意识基本丧失

    C. 公民大会被政客操纵

    D. 公民坚持了正义的原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在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等英雄都有浪漫主义幻想,经常进行海外掠夺,到人间寻欢作乐,以实现个人价值为荣。这反应希腊

    A. 强调公民中的精英治国

    B. 缺失理性主义精神

    C. 城邦至高无上地位衰落

    D.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戴震主张“理存于欲”“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与戴震主张相似的思想家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元朝时,科举制经历了先废除后重建的过程,实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学生按程朱理学的观点答题。这反映元朝

    A. 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完全融合

    B. 重视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

    C. 削弱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功能

    D. 致力于提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为逃避战祸,中原的汉族纷纷外迁。由于南方基本保持安定,司马睿又建立了东晋政权,成了“正统”所在,吸引了最大多数移民。但还有大量移民迁至河西走廊、辽东及朝鲜半岛等局部平静的地区,一些人则就近迁入相对安全的山区和偏僻地方。与此同时,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也继续向中原推进,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军事和政治势力的扩张过程中,这些民族的人口也广泛迁入他们的都城和中心地区附近以及他们的统治区。

    ——摘编自葛剑雄等主编《简明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清代人口的快速增长,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规模的流迁。清代的人口流迁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类似情形有着本质不同。后者多因战争或突发性自然灾害等因素所致,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当导致人口流迁的因素消失后,流出人口又大部分返回故里。在清代,则主要出于经济原因,人们为寻找可以耕种的土地而大量迁移。人口稠密区的劳动者,由于生活压力,被迫迁往土旷人稀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定居生活,繁衍后代。云南的采矿业吸引了大量人口,广西也接纳了大批客民在此经商或垦荒种地。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口流向台湾和海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态势,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分析形成的主要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在“以实正名”的口号下,系统地改革了中枢行政设置。仿效唐制恢复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国家政事“中书省揆而议之,门下省审而覆之,尚书省承而行之”,事实上从议事运作程序上分割了原属中书门下的权利。新官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共同处理政事。这种安排,把宰相与三省职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两位宰相依政务处理的程序分工,分掌出令、审覆,决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角度与立场,使得决策权力的运行更为慎重;而宰相、执政共掌行政实施权,又使其有莅临政务与协调处置的充足机会。元丰改制之后,尚书省成为政务运行的重心所在,宰执议事即在尚书都堂进行。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元丰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宋的元丰改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7年,因受徐锡麟案株连,秋瑾被官府处死,但当时民间并不认为秋瑾是革命党人。在秋瑾被处死后,其革命家形象得到了历代革命领袖的认同,孙中山、周恩来、宋庆龄等人,都曾为纪念她题词,各种民间与政府的纪念活动也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自秋瑾去世至今,学界已发表有关秋瑾的论文二百多篇,出版各种传记、年谱、普及读物及资料集50种左右,这些研究与介绍的文字,不但数量甚多,而且时间上连绵不断。在秋瑾就义后,以她为题材的各种小说、戏曲和电视电影等也连续刊出,通过各种文艺形式的传播,秋瑾的女性革命家形象逐渐获得民众与世俗社会的广泛认同。秋瑾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她的革命家形象是通过多种历史因素的机缘际会而建构起来的,在所有的诸种历史因素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她作为女性的性别优势。

    ——李细珠《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历史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形成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似乎总是这样的:是权力选择思想,而非思想获取权力。正如任何一种信仰,无论是无神论的还是有神论的,无论是一神论的还是多神论的,一旦走入大众,都只会变做同一个样子:仪式化的偶像崇拜和一厢情愿的消灾祈福(而他们所祈求的往往是为教义所禁止的);任何一种思想,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无论是德治的还是法治的,一旦走入专制权力,也只会变作同一个样子。

    ——摘编自熊逸《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