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2 题,话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1.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 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 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 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 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 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 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3.(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 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 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 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废 园 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⑪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对一个不识面容的少女的生命表现出如此热烈的关注,充分表现出作者爱心的深厚和强烈。

    B. “陈家三小姐”的家世背景、相貌品行等文中都没有交代,作者有意将她抽象成美丽、青春、生命的化身,通过“美好的事物被撕毁”来揭示民族的悲剧。

    C. 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期盼。

    D. “花”是青春、美好、生命的象征,“毁了的楼房”是残败、废弃、死亡的象征,作品这两个对立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善良美好的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尖锐矛盾。

    E. 本文并没有对战争本身的罪恶进行控诉,而是通过作为最高价值形态的生命遭到任意践踏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与邪恶,从而引发我们对战争反人类的本质的思考。

    2.联系上下文,写出对“这样地逃出囚笼”(第⑦段)的理解。

    3.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4.文章第10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   《游褒禅山记》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乙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B.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察看

    C. 夫夷以近             夷:平坦

    D. 古人尝有是训矣         训:教诲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B.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C.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D.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褒禅山记》的第三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 《游褒禅山记》中,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C. 《游褒禅山记》中作者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 乙段文字中表明治官如治家,凡事当如,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4.翻译文中划横线句子。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  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 “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 “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 “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E. 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用规范汉字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将自己比作鸟和鱼,表达对自由生活向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用反问句来表明诗人坚持理想,即使遭受酷刑也不会改变的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_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各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估量(liáng)    商榷   瑕不掩玉    义愤填膺(yīn )     繁芜丛杂

    B. 猗郁(yì)      暗淡   名闻遐迩    淇水汤汤(shāng)    豁然开朗

    C. 葳蕤 (ruí)     蜕变   轻歌漫舞    大有裨(pì)益     否极泰来

    D. 肤浅(fū)      缔造   越陌度阡    夙(sù)兴夜寐      揠苗助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读书要有心,有心者能在作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修炼方法,持之以恒,学识就会由此登堂入室。

    ②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④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⑤事实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在各自的领域安之若素,日益电子化可能是未来的阅读趋势,而纸质书籍的优良属性也难以被取代。

    ⑥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对私人会所的整治进行一次“回望”,防止其改头换面,死灰复燃。

    A. ①③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B. 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爆炸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C. 叶嘉莹八十高龄还坚持著述、讲授,仅仅是因为她认为独享诗词之美“上对不起未来的学者,下对不起 千古以上的诗人”。

    D. 智能运动手环为用户利用智能技术提供人性化的便捷服务,并且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来满足其功能诉求和心理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晨间听蝉,想其高洁。                       

                               。蝉亦是禅。

    高据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蝉该是有翅之族的隐士吧

    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中分外轻逸

    ⑤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⑥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

    A. ④②①③⑥⑤   B. ④⑥②⑤③①   C. ③④⑤⑥②①   D. ③①④②⑥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仿照下列划线语段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两个,在后面的横线上再写两句话,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文字。要求:符合人物特点,不超过60字。

    古来圣贤皆寂寞。但寂寞因人而异。庄子是寂寞的,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地修身养性,但是他在寂寞中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1)     。寂寞常常与孤独为伴。李白纵情山水,在如画江山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2)             ,他们选择了孤独,纵然不被世人理解,终不随其波逐其流。孤独丰富了人生的内涵,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备选人物: 屈原  苏武  曹操  陶渊明   苏轼   鲁迅  朱自清   郁达夫   贝多芬   梵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请结合小说《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加以说明,8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话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双手传递了多少情,一双手凝聚了多少爱。在生活中,我们握手表示友爱,我们牵手传达亲昵。母亲针线缝衣,手织爱子之心;子女殷勤搀扶,扶出孝敬之情。朋友援助之手,送来丝丝暖意;陌生人的善意之手,融化心中的冷漠。看着我们的手,体会彼此的情。

    请以“手”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命题目,自选立意,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书写工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