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0 题,其中:
选择题 19 题,连线题 1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9 题
  1. 北宋尚有“河东狮子吼”,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比比皆是。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宋代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更多男性

    B. 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

    C. 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

    D. 军事政策改变导致军队人员增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 提倡“知行合一

    D. 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处也。……”。当时“明道先生”讲可能阐述的思想是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知行合一”

    D. “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在效游时,有朋友问他,“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这位思想家是

    A. 程颐

    B. 朱熹

    C. 王守仁

    D. 黄宗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

    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 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

    C. 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D. 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探究世界,追求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有的认为“万物于我为一”,有的提出“天者理也”,有的主张“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庄子

    ②程颢

    ③普罗泰戈拉

    ④薄伽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其主要针对的是

    A. 道教思想

    B. 佛教思想

    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司马光在编篡《资治通鉴》时,在以《汉书》为依据叙述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天人三策”这一内容时,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这一做法反映了

    A. 儒学本质在悄然发生变化

    B. 理学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C. 史学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D. 政府对人们思想控制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

    B. 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

    C. 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A. 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 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C.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 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在此王阳明认为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恶之起源、人心合有

    C. 一循于理、动静合一

    D. 知行合一、本心体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元代修史,朱熹及其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明代理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B. 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C. 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 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

    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

    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其中的“师”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西北修文县境内)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际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夜里,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表明王阳明

    A. 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B. 对朱熹理论一直深信不疑

    C. 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D. 通过“格物致知”悟得“圣人之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A. 发展文化,繁荣学术

    B. 统一思想,加强统治

    C. 奖励学术,端正官风

    D. 怀念先贤,光大懦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 否定“六经”的权威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与上述认识最接近的观点是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理在气中,道不离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

    A. 慎思明辨

    B. 知行合一

    C. 格物致知

    D. 穷理格物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

    A. 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

    B. 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C. 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D. 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幸福是什么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矣在期中矣”。管仲主张恣耳目之所欲听视、口鼻之所言向及体意之所欲安行,它却力行仁怒,通过修身使德行内充……此又是《左传》所谓的“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上)等整理

    材料二朱熹在《语类》中讲“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将幸福的精神内涵发扬透彻。以后的王阳明在《答南明汪子问》中称“乐是心之本体”,王艮在《乐学歌》中称“人心本是乐,自将私欲缚”,也含有精微的深意。

    ——《养志与乐生:中国人的幸福观》

    材料三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性者,心所生也”。他在《焚书》中曰:“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也。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期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中国哲学大辞典》

    (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管仲幸福观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家对幸福的追求。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与孔子、宋明理学相比,李贽的幸福观有何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