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A. 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 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 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1 题
  1. 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

    A. 政府意图发展西部建立反共战略基地

    B. 政府决心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国家政策重心由“安内”转到“攘外”

    D. 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关于古希腊城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的若干村落组成

    B. 城邦独立自主,赋予了古希腊“多中心”的特点

    C. 最著名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

    D. 城邦之间以平原植被与河流为自然边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违封建伦常的,或挖或改或弃或毁,全被排除在外。其目的是(   )

    A.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B. “修书以遏邪说”,强化纲常伦理

    C. 抱残守缺,反对儒学创新   D. 经世致用,顺应西学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

    A. 宗教信仰

    B. 启蒙思想

    C. 西方商品

    D. 民主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还有学者提出将四书五经束之高阁,甚至主张废弃汉字,改用世界语。随后,《新青年》杂志发表陈独秀的文章,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并表示该杂志同仁也不同意这种观点。这表明

    A. “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

    B. 陈独秀的思想认识开始落后于时代潮流

    C. 《新青年》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D. 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不同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李大钊说:“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李大钊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A. 爆发具有一定偶然性

    B. 与日本关系不是很大

    C. 不能定性为爱国运动

    D. 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 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C.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D. 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

    A. 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B. 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

    C. 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

    D.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梭伦改革时正当我国的

    A. 商朝末期

    B. 西周末期

    C. 春秋末期

    D. 战国末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材料表明军机处

    A.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超出了君主控制的范围

    C. 提高了办事的行政效率

    D. 权力超越了预期的设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改革措施中,不是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A. 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 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C. 组建陪审法庭

    D. 限制第四等级公民的部分政治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法律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的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刑法中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与“附益”(中央朝臣外附诸侯),均为重罪。武帝时还制订了《酎金律》、《左官律》,来制裁诸侯在祭祀宗庙时贡金不合标准、舍弃朝廷而奉事诸侯等行为。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二  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从共和国后期到帝国前期,罗马由一个城邦国家变成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新的地区不断被并入它的贸易和交通体系中。罗马法也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关系,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罗马法虽然允许使用酷刑,但只是作为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实施的前提包括:只针对死刑犯罪;没有其他手段发现真实;对犯罪的指控充分和适当。20岁以下与60岁以上者、孕妇和育儿母亲免予酷刑。

    ——摘编自于贵信《古代罗马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汉代和古罗马各自的法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法制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一致的进步之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玄宗即位初期,由于党同伐异和派系争斗激烈,导致官员人数大量增加,造成政府财政困难。唐玄宗为扭转这种局面,决定裁汰冗官,并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同时,唐玄宗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开元四年(716年),唐玄宗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结果有45人被淘汰。唐玄宗颁布《整饬吏治诏》,规定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并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定升降奖惩。唐玄宗命人修订《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明确规定了各级衙门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从法律和制度上杜绝冗官滥吏,保证行政效率。尤其重要的是,唐玄宗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以此牵制高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政治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玄宗的政治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詹天佑先生领导于前,筑成平绥路,而粤汉、浙赣、湘桂、黔桂诸线亦均由中国人先后自建,并尽量采用国内产品,较诸初期已有极大之进步……自詹天佑躬督京张铁路,始有我国自造之先声,为我国工程界开一新纪元……东三省近年来对于路政,颇多积极进行。奉海铁路之建筑,不假外人分毫之力,所有一切建筑计划与管理,皆用中国人自为之……

    ——摘编自金士宣在《铁路运输学》(1927年)

    材料之,京张铁路灿烂矞皇之成绩,由于事求实际,款不虚靡,无借债回扣之弊,无包工垄断之虞。总理不居洋楼巨厦,员司不支干修厚俸,自轫办以至竣工,无不异常节省而有实效,是则华人自为工程师之实例也。

    ——美国评论家郭尔孟对京张铁路的评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张铁路成功建成对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詹天佑建成京张铁路的成功经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