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有学者论及唐朝科举制:“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

    A. 唐朝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

    B. 唐朝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C. 唐朝科举考试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

    D. 唐朝科举考试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3 题
  1. 《国语·周语》谓:“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王卒料之。”这反映出周宣王时

    A. 高度集权,独断专行

    B. 荒废生产,征收重税

    C. 形势变化,旧制动摇

    D. 诸侯反叛,分封制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 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 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A. 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 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 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 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这表明唐宋律学

    A. 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 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

    C. 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儒教、佛教、道教从相互攻伐到相互吸取,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流,从而产生了宋元时期十分精致的官方哲学。这种官方哲学

    A. 属于主观唯心论意识

    B. 以孔孟学说为理论基础

    C. 强调行先知后的观念

    D. 强调个性和个体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宋元明时期,浙江金华浦江县的郑氏家族影响巨大。在《宋史》《元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明建文帝还为其亲自题写“孝义家”匾额。元末农民军进入浦江县,都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 社会秩序依赖世家大族维持

    B. 郑氏家族重视伦理道德

    C. 下层人民斗争手段趋向理性

    D. 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趋于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A. 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 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 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 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汜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 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这反映了

    A. 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

    B. 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

    C. 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

    D. 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 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B. 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

    C. 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

    D. 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在唐代,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这反映了宋代

    A. 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

    B. 皇权比唐代有所增强

    C. 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D. 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这一次转向

    A. 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

    C. 体现了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

    D. 展开了对天命心性等形而上问题广泛深入的研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宋代花鸟画家甚至用一生的时间,专注于画某一种花果、某一类鸟。他们不断观察、研究,“格物致知”,用精细的笔法画出大自然中美丽的生命。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物我合一是宋代画家的最高境界

    B. 宋代画家以文人画展示个人性情

    C. 宋代花鸟草虫画基本以写实为主

    D. 理学塑造了宋代画家的工匠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A. 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 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 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 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该制度

    A. 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

    D. 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唐朝学者刘知几在《史通》(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中谈到:“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阙之哉!”这句话意在强调历史学的

    A. 社会作用

    B. 研究原则

    C. 服务对象

    D. 主要内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è zhì),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据此说明

    A. 法权神圣不可侵犯

    B.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C. 神权为王权服务

    D. 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在东汉各种碑刻中,以墓碑为大宗,为墓主立碑颂德是当时丧葬活动的重要内容。自曹操禁立私碑起,曹魏、西晋均严格执行,碑刻数量锐减,立于墓前的墓碑为埋入墓穴的“墓志”所替代。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A. 社会动荡冲击了人们的道德信仰

    B. 当政者打击世族以稳固统治的目的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显著加强

    D. 统治者积聚财力以完成统一的夙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表是西汉列候分封情况一览表。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高帝

    惠帝

    吕后

    文帝

    景帝

    武帝

    昭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平帝

    各朝所分封的功臣候与外戚恩泽候

    139

    13

    12

    13

    22

    84

    14

    31

    15

    10

    13

    22

    士人出身的列侯

    8

    0

    0

    0

    1

    3

    4

    10

    2

    4

    6

    15

    所占比例

    6%

    0

    0

    0

    5%

    4%

    29%

    32%

    13%

    40%

    46%

    68%

    A. 独尊儒术推行

    B. 宦官外戚专权

    C. 中央集权加强

    D. 重文轻武实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图是考古发掘出的唐代越窑青瓷“喀喇沁摩羯纹葵花形银盘”。盘内底的大鱼化龙图案为摩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纹,大鱼作翻腾状,“眼后螺旋状大羊角盘绕一较小的牛耳”,张大的口中刻划出数道上下翻卷的曲线,头顶至颈、背竖立粗壮的鳍。以下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唐代制瓷业十分发达

    B. 唐代的对外贸易繁荣

    C. 唐代手工业的民营化趋势明显

    D. 唐代文化呈现出中外融合的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代学者陈白沙明确提出了“六经糟粕”论,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说。其有关“六经糟粕”的论述,主要包括“文辞滋糠”、“左右六经”、“六经在心中”、“六经虚无”、“六经糟粕”、“章句糟粕”等内容。这表明陈白沙

    A. 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尊重个体价值和作用

    C. 主张人的自由与平等

    D. 动摇了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黄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

    材料二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

    材料三  戊戌变法失败后,粱启超坚定地提出:“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然而,所有的“黑暗”与“罪恶”非但没有根除,反而卷土重来。孙中山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这使孙中山从不遺余力地奔走于革命事业转而冷静地思考中西民族性的差异,探索在中国进行更为必要的“心理建设”的途径。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谢毓洁《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三人的共同认识,分析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的背景和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二  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一个振兴国家的实业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发长江流域。他指出,“长江为全国中枢,关系极重”。《实业计划》里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共分五部,即:(一)东方大港;(二)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三)建设内河商埠;(四)改良扬子江现存水路及运河;(五)创建大士敏土厂。

    ——摘编自雷浩《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计划的特点,并说明该计划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明代统治者对廷议是非常重视的。在宣德以前,每有大事,皇帝辄与群臣面议,面议结果传旨施行。廷议大臣此前对廷议内容不得而知,不能很好地建言献策,同时还规定“官民建言,六部尚书、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会议奏闻”,在这种情况下,每遇大事各职能部门往往议而不决。基于此,明孝宗规定“府部会议,限半月报上。应急议者,限五日”。嘉靖八年(1529年),明世宗采纳兵部尚书李承勋的建议,“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此后,“凡事机重大,会官拟议,先备揭帖,送该议官,人各一本。如紧急,亦略先送传看毕,方才请会”。

    ——整理自《明代的廷议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廷议制调整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明政府的对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廷议制调整的积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鲍志道生于1743年,鲍家世居安徽歙县棠樾村。他11岁就出外经商,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老乡云集的盐业打拼成了一位总商,任期长达20年。鲍志道发达之后,大量购置土地,建造房屋,修桥补路,制定乡约。他将主要精力投注于几件大事,一是构筑错综复杂的官商网络,二是培育同族子弟攻考科举,三是重建宗族世家。千百年来,尽管每代都有很多像他这样的成功商人,然而对他们而言,“最大的成功是,他们的子孙不再是商人”。1801年,鲍志道去世。他少贫而有志,壮富而好善,家足而子贵,在官府和同道中均受尊敬,当时名气最大的文豪、礼部尚书纪晓岚亦亲笔为他作传并撰写墓表。这是一个中国商人完美的一生。

    ——摘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鲍志道的经商理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鲍志道“完美一生”的社会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下表是其中三个情节。

    内容梗概

    情节一

    孙悟空无视天庭玉帝,自称“齐天大圣”,偷吃蟠桃,搅了王母的蟠桃宴;玉帝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情节二

    ?唐僧、孙悟空师徒继续向西天前进,来到了西凉女国,女王见唐僧仪容俊美,情愿以身相许,让位于唐僧,这下可急坏了唐僧。幸亏孙悟空机灵乖巧,用计稳住了女王,并乘机得到了通关文牒,师徒四人终于逃离了西凉女国。

    情节三

    六耳猕猴不甘心失败,三番五次假扮孙悟空,迷惑了唐僧。唐僧中计,在大念了一通紧箍咒后,要将悟空赶走。孙悟空遭此冤枉后,忠心不改。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不得不去求助于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直到在如来面前,六耳猕猴才原形毕露。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内容梗概中提取两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事件),并进行简要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