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单选题 17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7 题
  1. 春秋末年曾子著《大学》,开宗明义地提出后人所谓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子的学说

    A.强调了个人修养的社会价值

    B.成为后来纲常名教的理论渊源

    C.因实用性而受诸侯国君推崇

    D.重在构建君主专制的教化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广东三饶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庙内文物信息如下表。这体现出

    A.儒释道融合的文化景象

    B.文化重心向南迁移完成

    C.统治者借神权强化统治

    D.民间信仰发生根本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

    A. 推动中外文明融合

    B. 增加理学思辨色彩

    C. 扩大儒道思想影响

    D. 冲击传统道德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个理论见于宋代《管氏地理指蒙》,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才有所改变,其主要原因是

    A. 传统科技不断发展

    B. 明朝南北经济的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 欧亚两洲交流的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希腊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成为古希腊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

    B.崇尚武力并热衷殖民扩张

    C.重视城邦的集体荣誉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学者张岱年认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但是,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相比则具有不同程度的共性。以下能够体现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的相同点的是(   )

    A.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 B.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C.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D.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西方学者对近代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作了如下描述:“它是破坏现存秩序的个人主义强大潮流的产物”“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这场运动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科学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 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B. 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C. 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D.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79年,联邦德国上映了电影《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的赚钱行列,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烟却被丈夫出卖。影片意在

    A.剖析冷战态势下人的矛盾心理 B.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

    C.揭示经济繁荣背后的道德危机 D.反映民族分裂的痛苦现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多系举人、廪贡、秀オ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A.社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世纪中期开始,求进步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20世纪初,梁启超、张东荪等一批知识分子却明确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极度失望。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B.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C.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孙中山表示,“今日共和告成……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不使一人独享其利”。下列对材料中的“社会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把握经济命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B.实行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李大钊在1920年说: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张太雷1921年指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恽代英1924年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这些观点主要反映了当时共产党人认识到

    A.要摆脱苏联革命道路模式的束缚

    B.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

    C.开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把马克思主义结合国情的必要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道,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毛泽东意在强调

    A. 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 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D. 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于、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提议召开了一个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即向大家表态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这说明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

    C.“左”倾错误仍在文化领域延续 D.加快了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步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徳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时珍指出:“医者贵在格物。”他为写作《本草纲目》,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批阅……他动手栽培和加工炮制过不少药物,为了解某些药性,甚至冒着危险亲自试服。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皆需试见而后详之”。徐光启博闻强识,“考古证今,广咨博讯……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他主持编撰的《农政全书》,其写作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

    朝代

    北宋

    南宋

    明朝

    清朝

    理论类

    4

    9

    16

    30

    实验类

    12

    10

    3

    1

    技术类

    84

    81

    81

    69

    ——李思孟《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三位晚明科学家在科学态度与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理性”是人类为自身解放和自由而寻找到的,在相当长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比较可靠的和有效的工具,但“理性”也不是万能的,我们需正视“理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启蒙理性”实际上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或者说启蒙运动所依据的理性实际上有两种,而这两种理性,不是别的,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是伏尔泰们所尊奉的科学理性,后者则是卢梭们所钟爱的人文或人本理性。人文或人本理性由于受本土思维传统、精神气候的影响,也还是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本主义终极关怀。

    ——摘编自高毅《浅论启蒙运动的内在紧张》

    材料二:十八世纪的启蒙哲人们无比乐观地表达了这种信念:人们能够用理性的力量穿透复杂的自然之中,认识自然规律,揭示自然的奥秘,以求改造和利用自然……因此,在这批哲学家看来,理性的批判决不应仅限于纯思辨的哲学领域,而应扩展到宗教、政治、社会等一切领域,于是他们高举起理性的旗帜,要用理性来批判一切,找判一切,重构一切。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装运动》

    材料三:人凭借理性对自然的统治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与人的关系也走向异化。更令人震惊的是,高度发达的理性技长竟被用来实现最大规模的最不人道的非理性目的。理性竟然在“合理性”的追求中走向非理性。

    ——韩秋红、庞立生《理性批判与人的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两种理性”的不同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启蒙理性”出现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八世纪人们将“理性的批列”运用在政治、宗教和科技领域的主要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指出材料三中“理性竟然在‘合理性的追求中走向非理性”的表现。综上所述,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理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宪政”又称“立宪主义”,发源于英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开始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取代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使用的宪政概念,以及标志着资产阶级法治和政体概念的宪政概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前,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西方宪政思想被看作能够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局面的良药开始为中国人所日益重视。早期主要受英国“立宪政体”的影响,把宪政理解为民权与君权的结合;后期倡导“民权主义”,强调政权和治权分离。孙中山先生主张的“五权宪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宪政主张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宪政思想传播过程中,中国的先知先觉者往往将西方的宪政制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里寻求西方宪政制度的理论支点和历史论据。如康有为在论述中国开设国会的必要性时强调:“盖吾国君民,久皆在法治之中……今各国所行,实得吾先圣之经义,故以至强。”孙中山则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但这一时期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真正的宪政核心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

    ——摘编自李小康:《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选择与反思》

    材料二  五四的激进民主派开始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他们在不妥协地反传统、抛弃“托古改制”的模式,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

    ——摘编自陈家刚:《试论近代中国民主追求的三次抉择》

    材料三  中国近代宪政运动中的宪法文本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当政者为应对时局被迫制宪以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的产物,最典型的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二是革命者为巩固革命的胜利成果而进行制宪的产物,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是当政者为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而主动进行制宪的产物,如袁世凯时期制订的《中华民国约法》。四是民主派的长期制宪势力和当政者欺骗舆论二者结合的产物,如蒋介石1947年为敷衍国内外民主进步力量而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

    ——摘编自孙振庆:《传统文化对近代宪政观念的影响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宪政运动出现了哪些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的宪政探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阅读下列材料

    中西方历史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既有差异又有相似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6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西欧古希腊涌现出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元璋: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18——19世纪

    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孟德斯鸠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是人的理性体现。

    (1)依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阶段中国和西欧思想发展史的共同历史特征。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主要思想主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