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1 题,话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认知世界尽管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先贤居一国之内而能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这种“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卓越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

    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礼记·礼运》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绘了人类理想的生活与秩序图景。

    如何与天下共处?古人观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全人类看成一个大家庭。如梁漱溟所言:“中国人是富于世界观念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没有,中国人对于世界向来是一视同仁。”当代学者赵汀阳认为,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从逻辑上“排除了不可化解的死敌、绝对异己或者精神敌人的概念”“任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问题而不是征服的对象”。这样的天下观,显然超越国家观,其视野、境界与气象自非寻常可比,决定我们解决国际问题的思维与方法,着眼的都不是战胜征服,而是合作共赢。

    如何建构这样的理想世界?古人的理念是“行大道”。如儒家“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了提供文化理论支持。

    发掘分析中华文化天下观,目的是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有人借此以为中国要领导世界,便渲染“中国威胁论”,恰恰是没有读懂中华文化天下观的意涵,没有把握中华文化的内质。

    (节选自陈家兴《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有删改)

    1.下列对“天下观”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天下观是指立足一国有限的范围内,而能思考天下并淬炼关于天下治理的文化体系。

    B.天下观“卓越”之处就在于它是中国古人的文化创造,是关于中华文化的文化建构。

    C.天下观的现实意义是它能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提供文化支撑。

    D.天下观中的“天下”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的“天下观”就是在《吕氏春秋》“天下为公”理念上形成的。

    B.引用《礼记》里的话,意欲说明以“天下为公”构建的“大同”世界很美。

    C.如果没有“天下为公”认知,就难以出现“大同”世界的理想的生活图景。

    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念,着眼的是合作共赢,显然超越了国家观。

    3.下面所列当今的一些看法,不符合文中“中华文化天下观”意涵的一项是

    A.几千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B.负责任的国家要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

    C.如果邻居家里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的篱笆,而应该去帮邻居一把。

    D.凡是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害天下自利的不义则危害天下的太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季豌豆

    周大新

    在诸种庄稼中,我最喜欢豌豆。

    小时候,每到豌豆苗长得有筷子高时,娘总要让我拎个小篮,去豌豆地里掐一点豌豆叶回来,放在面条锅里当菜。一大锅面条有这一把豌豆叶,就显出一股青鲜之气,我们兄妹几个逢着吃这豌豆叶面条,都要呼噜呼噜吞个肚子滚圆。

    豌豆开花的时候,便是我们这些乡间孩子最快活的赏花日子。在诸种庄稼中,只有豌豆开起花来最好看。小麦花花朵太小,绿豆花颜色单调,玉米花香味太淡,唯有豌豆花又大又艳香味又好闻。豌豆花大部分是红色,也有紫色和白色相掺其间。红色中又分深红、浅红、粉红多种,一根豌豆蔓上常有几种颜色的花,一眼望去,真是五彩缤纷。因在豆蔓上的高度不等,豌豆花常分几层,看上去如楼阁相叠;又因豆蔓横爬在地的长度不同且互相纠结,花便分一簇一簇,瞧上去似花球相连。

    豌豆花常常是在一个早晨陡然大放,一地的花朵猛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浓浓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由不得人们不深深地呼吸,快活地揉着胸腹。我们这些平日无缘赏花,根本见不到大片玫瑰、月季的农家孩子,常被这大片的豌豆花激动得嗷嗷乱喊,总要绕着豌豆地四周的田埂边跑边叫:嗬,看那片!哟,看这片!

    豌豆角长出后,我们便要千方百计地去偷摘来解馋。豆粒没长成、豆角还扁还嫩时,我们便把豆角整个地塞到嘴里嚼,直嚼得满嘴青甜,绿汁直滴。待豆粒凸起还不老不硬时,我们便把豆荚小心地打开,凑到牙上用齿尖一捋,把那些青嫩的豆粒全捋进口中,又香又甜地吞咽。

    豆角将熟未熟时,大人们也常摘些到家,在锅里带荚一煮,让我们剥荚吃豆,这时候的豆粒已是十分筋道分外香了。待把豌豆收割下来拉到晒场上一打,我们便又可以吃到喷喷香的豌豆糕了。娘做的豌豆糕最好吃,她总把豌豆磨碎成面,用细箩箩过了,而后拌了香油、花椒、茴香、盐、蛋清和酵子等,搅成糊状,摊在笼屉上放锅里蒸,蒸出后用刀切成方块,让我们用筷子夹了吃,那种鲜味和香气让人吃了还想吃。

    经石碾碾压打净豆粒之后的干豌豆秧,除了可烧锅,还特别柔软好玩,我们常在豆秧上打闹翻滚游戏。遇到家里来客床不够睡时,娘便在地上铺厚厚一层豌豆秧,让我盖了被在上面睡。每当我躺在那柔软的透着香气的豌豆秧上时,总想起奶奶给我讲的那个神话故事:老天爷为了使自己造出的人能在世上活下来,便叫自己的几个儿女各变成一种可供人吃的庄稼。性情不好的长子变成了小麦,身上有芒;身高体胖的次子变成了苞谷,棒子特大;性情温顺、身子柔软的女儿变成了豌豆,所以豌豆全身没有一点坚硬刺人之处,而且通体溢着香气……

    因了这些,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

    去年初夏我回故乡探亲,当时正是豌豆长角的时节。到地头一见那久别了的青绿色的豆秧,我立时高兴地蹲下去抚摸它们,同时扭头问弟弟:“自己的责任田,为何不多种点豌豆?”不想弟弟沉了声答:“就这一亩我都不想种了,这是最后一季!”“为什么?”我一惊。“你看看,还有哪家在种豌豆?”他抬手朝四野一抡。我搭眼朝周围的田里望去,可不,到处种的都是麦子,自家的豌豆田是唯一的一块。“咋都不种了?”我很惊异。

    “这是低产庄稼,又怕大风,化肥又贵,种了根本赚不到钱!”弟弟瓮声瓮气说道,“加上如今人们的口味变了,都只愿吃麦面,不愿吃粗粮,收了豌豆卖给谁?”

    我“哦”了一声,很觉意外,不过细想之后又觉得这话有理。

    “怕是豌豆也要走大麦、荞麦、赤色豆的路了。”娘在一旁叹了一句。我听后心里一震。早先这地方每年都种的大麦、荞麦、赤色豆,这些年已基本上绝迹。从我记事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就有三种庄稼不种了,难道我十分喜爱的豌豆也要步它们的后尘?

    “明年咱也不种了!”弟弟又决然地说。我不好再劝弟弟,眼看赚不了钱,继续种下去又有何益?也许,人类就是这样在对庄稼的比较和抛弃中前进的。祖先们当初大约是太饿了,选定的庄稼种类太多。如今,现代人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比较和选择,把好吃的、高产的、容易种的保留下去,把粗糙的、低产的、不易种的抛弃掉。然而这种抛弃是否对人类自己都有益?

    “豌豆这东西有时可做中药引子。”娘在一旁幽幽地说,“日后都不种了,用时去哪里找?”

    我长久地站在豌豆地头,望着那些青闪闪的生机勃勃的豌豆秧在心里思忖:它们就要在这块地上消失了,也许几百年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不会知道他们的祖先曾经种过吃过豌豆,那时的孩子,更不会享受到我们童年时摘豌豆角解馋的乐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豌豆花的大小、香味、颜色、位置层次等多角度来描写豌豆花,表现了它的鲜艳香甜,突出了豌豆花给作者带来的巨大冲击。

    B.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自己喜欢豌豆的原因;第二部分记叙了豌豆种植的现状。主旨突出,结构分明。

    C.文章写作者躺在豌豆秧上想起奶奶讲的神话故事,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通过对比赞扬了豌豆性情的温顺,秧苗的柔软。

    D.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颇为明显,作者越是喜爱豌豆,就越为豌豆被抛弃的事实而感伤和忧虑。

    2.请简要分析“我”对豌豆怀了特别的喜爱之情的原因。

    3.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最后一季豌豆”的含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其一《兰亭集序》(节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二《兰亭记》

    ([唐]何延之)

    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注)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注)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注)辩才:辩才禅师。响拓:古代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

    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                    怀抱:胸前,抱在怀里

    B.俯仰一世                     俯仰:表示时间短暂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的缘故

    D.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徘徊于斗牛之间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舞幽壑之潜蛟

    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D.侣鱼虾而友麋鹿

    4.选出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死生亦大矣

    A.欣于所遇 B.而今安在哉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此余之所得也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弟子又幼来耽玩                   耽:潜心

    B.负才艺,多权谋                  负:有

    C.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           募:招募

    D.更不复安于梁槛上               安:放,藏

    6.下列对文中个别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射,官名。秦始置。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唐宋以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元废。

    B.旬朔,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时日。

    C.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D.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置御史大夫,有弹劾纠察之权。汉以后,御史专司纠弹。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D.萧翼借辩才禅师外出的机会取走《兰亭》帖,后来禅师得知萧翼是朝廷御史并已拿走了《兰亭》帖,一下子惊倒在地,很久才苏醒。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逢故人

    (唐)杜牧

    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

    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

    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

    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成悲”看似反常却真实。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

    C.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相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

    D.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时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

    2.结合全诗,说说诗中之“悲”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曹操借用周公的典故表达他求贤若渴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保持清白,献身正道,追慕古代圣贤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桑提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塑造的一系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他面对浩瀚的海洋,凶猛的大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在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在他身上,具有超越的人格力量,他是    。无论是84天的“背运”,还是在与马林鱼博斗“感觉到自己要垮下去的时候”,他“还要试它一试”,还要“忍住一切的疼痛,抖擞当年的威风,把剩余的力气统统拼出来”。在与鲨鱼群进行    的境况中,老人在    的情况下,仍然拖着伤残的身躯,与残暴的鲨鱼展开了一场    、注定失败的战斗。虽然桑提亚哥在与暴力世界的较量中失败了,但他坚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最终,他虽然只带回来巨大的一副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他也正在梦见狮子。这是对未来胜利的向往,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进一步肯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冕之王  声嘶力竭  精神抖擞  众寡悬殊

    B. 无冕之王  殊死搏斗  精疲力竭  众寡悬殊

    C. 冠冕堂皇  殊死搏斗  精神抖擞  难与匹敌

    D. 冠冕堂皇  声嘶力竭  精疲力竭  难以匹敌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他只带回来巨大的一副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

    B. 虽然他只带回来一副巨大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

    C. 他虽然只带回来巨大一副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

    D. 虽然他只带回来一副巨大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看守着他。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此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

    B. 然而在对待输赢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

    C. 然而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

    D. 然而在对待胜利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博客精神。

    博客中没有永远的阳春白雪,也没有永远的下里巴人,这里没有权威,我们尊重每种声音,尊重每个个体,我们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既然要容忍各种声音,就得保持一种开放宽容的心态,你可以与不同的观点进行争鸣,也应该捍卫别人发言的权利。好的博客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有自己的操守,鄙视低级趣味的内容。在当今喧嚣浮躁、信息泛滥的社会中,博客的主人是坚持原创思考的一群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话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念想儿”,是指带有感情色彩的纪念物。曾经的一颗棒棒糖是一种念想儿,回味的是小时候的记忆和味道;一张毕业照是一种念想儿,凝聚了美好的友谊和记忆;一枚奖牌是一种念想儿,见证了追求中的拼搏与汗水……念想儿,承载着一段回忆,一段深情。

    请以“念想儿”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写出真情实感,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 800 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