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认知世界尽管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先贤居一国之内而能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这种“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卓越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

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礼记·礼运》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绘了人类理想的生活与秩序图景。

如何与天下共处?古人观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全人类看成一个大家庭。如梁漱溟所言:“中国人是富于世界观念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没有,中国人对于世界向来是一视同仁。”当代学者赵汀阳认为,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从逻辑上“排除了不可化解的死敌、绝对异己或者精神敌人的概念”“任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问题而不是征服的对象”。这样的天下观,显然超越国家观,其视野、境界与气象自非寻常可比,决定我们解决国际问题的思维与方法,着眼的都不是战胜征服,而是合作共赢。

如何建构这样的理想世界?古人的理念是“行大道”。如儒家“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了提供文化理论支持。

发掘分析中华文化天下观,目的是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有人借此以为中国要领导世界,便渲染“中国威胁论”,恰恰是没有读懂中华文化天下观的意涵,没有把握中华文化的内质。

(节选自陈家兴《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有删改)

1.下列对“天下观”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天下观是指立足一国有限的范围内,而能思考天下并淬炼关于天下治理的文化体系。

B.天下观“卓越”之处就在于它是中国古人的文化创造,是关于中华文化的文化建构。

C.天下观的现实意义是它能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提供文化支撑。

D.天下观中的“天下”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的“天下观”就是在《吕氏春秋》“天下为公”理念上形成的。

B.引用《礼记》里的话,意欲说明以“天下为公”构建的“大同”世界很美。

C.如果没有“天下为公”认知,就难以出现“大同”世界的理想的生活图景。

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念,着眼的是合作共赢,显然超越了国家观。

3.下面所列当今的一些看法,不符合文中“中华文化天下观”意涵的一项是

A.几千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B.负责任的国家要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

C.如果邻居家里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的篱笆,而应该去帮邻居一把。

D.凡是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害天下自利的不义则危害天下的太平。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困难题

少年,再来一题如何?
试题答案
试题解析
相关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