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在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到西周晚期,却出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西周“授民”制度的逐渐推行和深化

    B. 西周分封以同姓王为主体

    C. 井田制下用奴隶集体劳动

    D. 西周比商统治区域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前人对郡县制有精辟的论述:“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郡守县令任用的是有才能的人

    B. 郡县制以血缘宗族为基础

    C.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郡守县令有任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的程颐说:“家人之道,必有所尊严。而君长者,谓父母也。虽一家之小,无尊严则孝敬衰;无君长则法度废。有严君而后家道正,家者,国之则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程颐强调家国同构

    B. 血缘亲疏和宗支脉络形成宗法制下尊卑有等的层级关系

    C. “孝”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

    D. 传统政治伦理价值观在宗族血缘观念上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代实行系统完备的御史、谏官比翼制度,“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御史掌纠察以绳百僚,故君有过举则谏官奏牍,臣有违法则御史封章。……因御史而置两台,专以纠臣僚之邪佞;因大夫而有谏者,专以审人主之愆谬”。以上材料说明

    A. 谏官比御史位高权重

    B. 谏官的设置使皇权的随意性受到一定的制约

    C. 谏官与御史相互制约

    D. 谏官系统是唐朝特有的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赦的诏令,也必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拥有了最高决策权

    C. 加强了专制皇权

    D. 对君权有一定节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 中书省

    B. 理藩院

    C. 宣政院

    D. 枢密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末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当时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明末宦官权力膨胀

    B. 明末政治黑暗

    C. 皇权不断削弱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鸦片战争是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是因鸦片争端而引起的远征。下列关于“远征”的目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鸦片贸易合法化

    B. 消弭中国人民的抗争

    C. 打开中国市场,商品输出

    D. 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其中对“精神上的强击”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 大大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C. 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扩张野心

    D. 推动中国救亡图存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胡适在晚年口述自传时说:“从我们所说的‘中国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的观点看,那项由北京学生所发动而为全国人民一致支持的,在1919年所发生的‘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作者认为五四运动

    A. 背离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B. 是青年学生无视法律非理性行为

    C. 是纯粹的文化改良运动

    D. 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揭露日军暴行。抗战期间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这主要说明了

    A. 国民政府注重推动近代报业的发展

    B.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国民党政府注重舆论宣传以争取国际支持

    D. 抗战期间中外交往进一步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对于淮海战役的报道,国民党《中央日报》侧重于报道战况、国际支援及领导官兵对官兵的嘉慰;而《人民日报》除战况外,对经济生产、城市建设等也予以报道,并加大报道对战俘的有利政策。该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A. 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 解放区前途的优势地位

    C. 国民党主力被消灭

    D. 国民党获得了国际认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中国近代化突围是一个走出文化困境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向西方进行文化选择以及实现传统文化近现代转型的过程。“千年湘学史,近代最辉煌”,近代湘学的发展是对湘学传统的传承和中国近代时局变化的回应。一大批湘学人物艰难求索,以寻求中国近代化突围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经世致用是湘学的精神特质之一,作为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学反对空谈道德心性,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实事实功之学。近代湘学的辉煌是以魏源作为开端的。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人。作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坚力量,鸦片战争之后,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魏源在相关论述中增加了有关夷情夷事的内容,经世致用思想由封闭走向开放,开始挑战华夷观念。另一方面,魏源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当外国商品挟着坚船利炮之威涌人中国、大量白银流走之时,魏源的经济思想由战前“重本抑末”观念发展为“本末并重”“缓本急标”观念。从魏源开始,一大批湘学人物进行创新与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开启与突国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二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一,也是湘学精神的精髓.湘学自孕育开始,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就已经产生,“忠君”是一直贯穿在传统湘学发展过程中的红线。湘学发展到“千年之奇变”的近代,作为湘学核心价值取向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内涵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从传统湘学的“忠君爱国”观念转向近代湘学的“爱国图强”精神。魏源提出“师夷制夷”以图“富国强兵”之后,曾国藩、谭嗣同、黄兴、匡互生……一次又一次掀起近代湘学史上爱国图强运动的浪潮,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近代湘学的辉煌。时至今日,湘学精神早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成为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在“中国梦”民族复兴道路上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力量之源。

    ——以上材料选自《魏源与湘学演进:中国近代化的开启与突围》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湘学精神的内涵。

    (2)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湘学人物如何践行湘学精神的?

    (3)你从湘学人物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统治者极为关注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大明一统志》卷首《图叙》称元朝“内立中书一,以领腹里诸;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文书往来亦用对等的“咨文”,均反映了两者“平等”的一面,这种特点是其他朝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区关系所不具备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的原因及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之处?从中你会得出怎样的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在1800年的时间里,向中国学习,追赶中国,羡慕中国是世界的一个梦。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种之灾。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的一个梦。为实现这个梦,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万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赶路。洋务派、改良派、革命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梦的基础牢撑起来。

    解读材料,提取一个有关“中国梦”的主题,并结合中国历史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