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单选题 19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9 题
  1. 1948年7月,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向中央汇报:下一步“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而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时机,还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供应条件。对于战场和后勤供应条件,我考虑在长江以北决战……以在徐蚌地区最为有利”。经中央批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进行了

    A. 徐州会战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指出:“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 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

    B. 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

    C. 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D. 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A. 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 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 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周恩来曾指出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的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这一公报的发表

    A. 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

    B. 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 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 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C.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同治十年,李鸿章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时,借用万国公法来反对日本这一做法。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又因日本侵台而用万国公法来进行辩驳。李鸿章此举

    A. 开始抛弃传统“蛮夷观”

    B. 用近代外交法则维护利权

    C. 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

    D. 避免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①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机构

    ②代行丞相职权,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官吏众多,分工明确,行政效率较高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世纪50年代,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一次国际会议后说,“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同意了从我们的土地上撤退法国武装部队,以及其他。”该会议

    A.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 以“求同存异”推动友好交流

    C.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 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 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 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

    A.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 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

    C. 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

    D. 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王国维先生曾提出过商代没有宗法制的论断,谓“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理解上述论断的关键在于

    A. “封邦建国”制度肇始于西周

    B. 宗法制存废关乎政治的稳定

    C.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D. 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D.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贵)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绥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由此可知该制度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打破了贵族特权

    C. 提高了官员素养

    D. 实现了社会平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该战应为

    A.

    B.

    C.

    D.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史学家刘大年认为中国在反侵略的抗日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提出了“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这一著名论断。可作为这一论断的依据有

    ①进步力量壮大②民族意识增强

    ③国际地位提高④民族独立实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收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 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 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诉求

    C. 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 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遂川人民曾传出这样的民谣:“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这首民谣可能流行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54年10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订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这一建议表明

    A. 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日程

    B. 《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延续

    C. 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

    D.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完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D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迫使沙皇政府走上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1861年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主持下进行的,但就其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了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农奴制的废除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摘编自吴于魔、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中的“战争”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给俄国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废除后,俄国在“政治上层建筑”上进行了哪些调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奴制的废除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贯穿着中国历史。屈原伤怀自沉,逆天顺民。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天逆民。秦末大乱,刘邦顺天顺民,建立汉帝国。……以史为鉴,当权者顺天重民,调和天意和民意,可谓是须臾而不可忘记。

    ——摘编自李开元《秦始皇的秘密》

    材料二: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材料三:“使始皇有贤子,守其法而益振之,积至数十年,继宗世族,艾夷已尽,老师宿儒,闻见悉去,民之复起者,皆改心易虑,以听上之令,即有刘、项百辈,何能为哉!”

    ——张居正《杂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顺天逆民”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秦“不得存”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你认可张居正的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成成变法是19世纪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地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欧化”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先哲,有很多开创性的思考和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希腊人并非不关心政治问题。最早的哲学家泰利斯、梭伦也是政治家,大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土多德都有政治、伦理的专著。然而,思考宇宙问题是他们首先着重的,也是希腊思想的特色。在孔子以前,识字和文化知识,是“史官”所垄断的,他们所负责管理的文化资料,无不与政治权威有关。所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强调中国文化传统是“史官文化”。这种文化的对象,几乎是唯一的对象,是关于当世的政治权威的问题,而从未“放手发动思想”来考虑宇宙问题。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即《天演论》)中曾指出,人类一个迷惑不解的问题是祸福无常,是善人得不到好的果报,恶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善恶果报的问题,打动了愚夫愚妇的心灵,也打动了哲学家的心灵。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就倡导一种恶人下地狱、善人上天堂的想象,恐怕这不是他的创造发明,不过是当代普通人对此想法的集中表现而已。

    ——摘编自顾准《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史官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归纳整理柏拉图思想和中国“史官文化”的不同特色,并据此分析说明希腊思想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为打破“史官”文化垄断所作的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柏拉图《理想国》里的“善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并分析他形成这种“想象”的社会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