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4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 行政事务   B. 军事管理   C. 监察事务   D. 财政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  )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人南迁

    ③社会安定

    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排名第四。蔡伦排名靠前,是因为他

    A. 发明了指南针

    B. 改进了造纸术

    C. 发明了火药

    D. 改进了印刷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A. 王国

    B. 侯国

    C. 郡

    D. 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飘逝的岁月一中国社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鲜卑族改穿汉服是进步之举

    B.汉族穿胡服是落后的表现

    C.民族间的服饰是相互影响的

    D.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必然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站 C.三顾茅庐 D.淝水之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A.公元3世纪初期 B.公元3世纪20年代

    C.公元3世纪末期 D.公元2世纪20年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A. 春秋战国时期

    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辽宋夏金元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A. 产生背景

    B. 主要行人

    C. 路线走向

    D. 开通前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 孟子 B. 韩非 C. 主父偃 D. 董仲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就是“光武中兴”。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系(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光武帝 D.汉景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15年被视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战略决策落地实施的关键年。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B.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作物经此通道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其路线是从西汉的首都洛阳出发,直达西亚、非洲

    D.这条通道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

    A.《春秋》 B.《左传》 C.《史记》 D.《资治通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①大禹建立夏朝②商鞅变法③赤壁之战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⑤焚书坑儒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曲《曹操》中有这样的歌词。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鼎立之后的是

    A.曹操 B.孙权 C.诸葛亮 D.曹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A. 灭蜀 B. 西晋定都洛阳 C. 灭吴 D. 西晋迁都长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 洛阳 B.刘备 成都

    C.孙权 建业 D.曹丕 洛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A.迁都洛阳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社会矛盾激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某校七年级(2)班学生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措施进行探讨。请你参与进来,完成探究。

    (汉初国策)

    材料一:史书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  食货志》

    (捍卫皇权)

    材料二: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时,“府库并虚”,富商大贾们“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甚至“因其富厚,交通(勾结)王侯”。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二反映出当时西汉中央政府面临什么问题?

    (知识归纳)

    (2)结合所学知识,将下表中汉武帝在位时期所采取的政治、思想、经济和文化措施填写完整。

    措施

    内容

    作用

    政治上

    颁布“     ①     ”;

    建立“  ②   ”制度,强化监察。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王朝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

          ③    ③     

    文化上

    推行儒学教育,在中央兴办  ④   ,教授儒家经典

    经济上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⑤  

    实行   ⑥   官营、专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  张骞传》

    (1)材料一中的“骞”指的是谁?“凿空”指的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二:塞外的大漠戈壁,单调的驼铃跋涉……,这是全长七千多公里的世界古代陆路交通要道留给诗人的印象之一。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项目通过审议,正式将这条“古老的商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材料二中的“古老的商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关联?

    材料三: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指出,“在中国汉朝时期,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通过这条“古老的商道”,汉朝的丝绸、瓷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城;西城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首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3)根据材料三,写出你怎样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照抄原文不得分)

    材料四: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日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遂通西域……

    ——《后汉书  西域传》

    (4)材料四中“宣帝改日都护”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5)张骞出使西域经历千辛万苦。你认为张骞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和品质值得学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1)认真观察材料一,分别写出曾经统一黄河流域①和②政权的名称

    材料二:“(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宋书》描述东南朝时期: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消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2)对比材料二《史记》与材料三《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两点)

    材料四: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稻麦兼作……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4)根据材料四,概括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

    (5)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 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卫鞅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他的理论属于哪家学派的思想?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2)材料二中的“魏主”是谁?材料描绘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三: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魏主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北师大版教材

    (3)材料三中魏主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什么地方?这场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4)中国古代这两次成功的改革,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