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连线题 1 题,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连线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念兹在兹的“三代之治”,就是《礼记》所述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我们可以用孔子评价舜帝的三句话来概括儒家心目中的“三代之治”。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说的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要管那么多。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君主尊贵而虚其位,君临但不统治,国家的治理权交给贤能之士。这也叫做“共治”。

    儒家治理理想贯穿了“三代”之世,而“郁郁乎文哉”的周制,则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三代”的文明巅峰,所以孔子说,“吾从周。”至于美好的“三代之治”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上,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直活在儒家的集体记忆中。

    ——摘编自吴钩《从三代理想看“儒家宪政”的动力》

    材料二任何集团一旦当政,总希望延续自己的统治,尽量避免社会与政治冲突的发生。因而,吸纳人才为己所用,不断地充实集团能量就变得十分重要。至关紧要的是:如何选拔笼络忠诚可靠并且素质、才干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人,如何扩大筛选范围以及如何实现选拔公平公正。扩大选才范围实现选拔公正,把社会下层精英招纳进政府,是关乎消除社会不安因素,促进社会公正,树立政府形象赢得民众拥护的要务。英才进入政府,有助于削弱、释放社会反叛力量的积蓄。自秦统一后,历代皇朝政府为此殚精竭虑,经过了对汉魏荐举制的反思和借鉴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历史教训,终于在隋唐创立了代表社会公正趋势的科举制。

    ——摘编自李宝臣《文化冲撞中的制度惯性》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制”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所崇尚的“三代之治”政治理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促使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历史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三代之治”的政治理想在科举制中的体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这说明商朝后期

    A. 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

    B. 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

    C. 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

    D. 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公元前705年,周桓王伐郑,大败,被射中肩膊,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公元前554年,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这表明当时

    A. 儒家思想左右统治者决策   B. 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C. 周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   D. 礼乐制度仍影响政治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

    A. 强化血缘宗法

    B. 维护尊卑关系

    C. 凸显宗教信仰

    D. 加强文化认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周礼·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A. 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 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 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

    D. 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

    A. 体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 为传宗继统披上神秘色彩

    C. 强调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D. 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有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说明春秋时期

    A. 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B. 君父同伦掩盖了阶级等级差异

    C. 家国同构的观念业已深人入心

    D. 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紧密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这表明

    A. 西周时期已经是官僚政治

    B.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

    C. 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D. 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

    B. 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

    C. 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

    D. 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是西周分封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推断

    A. 周天子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B. 同姓封国分布在长江中下游

    C. 政治中心周围多为异姓封国

    D. 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王存在疑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题文)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 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

    B. 县制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

    C. 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

    D.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两件青铜器——商代皿天全方罍和西周大克鼎,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这些文物信息反映出

    A. 中国先民敬重宗室血脉之情

    B. 商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特色

    C. 先秦时期礼乐等级制度盛行

    D. 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治台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率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上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兵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