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单选题 17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 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 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 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 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A. 人定胜天

    B. 无为而治

    C. “天人感应”

    D. 实行仁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西汉时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由于

    A. 科举制的需要

    B. 荀子提出“性恶论”

    C. 儒家思想是孔子和孟子创立的

    D. 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发展趋势。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7 题
  1. 《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

    A. 实现君主专制的合法化

    B. 以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

    C. 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D. 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 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 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 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 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 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 )

    A. 孔子、董仲舒   B. 韩非子、董仲舒

    C. 荀子、孟子   D. 商鞅、孟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称古代某思想家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属于这位思想家核心主张的是(   )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以天随君,以君随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    )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 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开放   D. 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生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平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7%,含钍出生的只有六元,占8.2%,这反映出当时

    A. 上层社会具有入世优势,

    B. 女察觉之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C. 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 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以威。”汉代出现这种观念主要是由于

    A. 官僚体制的确立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监察制度的完善

    D. 儒家思想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汉书》载“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以下关于这一主张评述正确的是

    A. 时代迫切需要一种为统一天下作出理论解释的学术思想

    B. 强调通过强制的途径,规范社会

    C. 该主张被采纳后,导致儒家之外的思想遭到了禁绝

    D. 主张大一统,强调依法治天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汉武帝大力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秦始皇大搞“焚书坑儒”,实际上这两件事的根本着眼点有着惊人的一致。你认为这“惊人的一致”应该是(  )。

    A. 压制知识分子   B. 完善法律机制   C. 满足个人喜好   D. 加强君主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题文)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这一现象说明

    A. 进士入仕比门荫入仕地位更高

    B. 当时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

    C. 士族地位仍比较稳固

    D. 科举出身方有资格修国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

    A. 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   B. 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C. 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   D. 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董仲舒新儒学认为“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但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对其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君权神授”,迷信思想没有价值

    B. 彻底和先秦儒学决裂,抛弃“为政以德”

    C. 强化君主专制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顺天道”

    D. 主张“顺应天命”,实行“无为而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A. 百家争鸣   B. 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三教合归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西汉和东汉时期,中央太学中的教科书不包括(  )

    A. 《诗》   B. 《礼》   C. 《乐》   D. 《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  )

    A. 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

    B. 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C. 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D. 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