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9 题,其中:
单选题 42 题,选择题 3 题,null 1 题,简答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4 题,中等难度 29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42 题
  1. 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D. 反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37年,罗斯福再次当选为总统后对他的助理说:“首席大法官领我宣读誓词,当他读到‘捍卫合众国宪法’时,我心里就在说:‘嗯,但这是我所理解的宪法,它灵活性十足,可以应对民主提出的任何新问题——而不是你们最高法院所树立的那部宪法,纯粹是进步和民主的路障。”’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解决危机必然以牺牲民主为代价   B. 总统在非常时期欲加强其行政权

    C. 罗斯福新政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   D. 最高法院阻挠了总统的新政之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史学家评论近代英国某一历史事件:“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都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的:王权保留了,但丧失了它的专制性质;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体,但在形式上承认了国王的最高地位.”这一历史事件是

    A. 处死查理一世

    B. 光荣革命

    C. 克伦威尔独裁

    D. 责任内阁制瓦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著名历史学家秦晖著文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所要实现的,是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而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意志”

    A. 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目标

    B. 着重培养国民意识

    C. 促进各种宗教、学派和思想的发展

    D. 将实现人权与主权独立相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清朝一般都将军机章京每日抄录明发、廷寄谕旨的簿册放到“上谕档”以备考查,然而道光帝对鸦片战争的谕旨却不见“上谕档”,而在“剿捕档”。“剿捕档”本是用来抄录平叛镇反事件谕旨的簿册,将于英国的战事等同于平定叛乱。这表明晚清时期朝廷

    A.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 “天朝上国”的观念

    C. 比较理性的认清了鸦片战争

    D. 已经有了近代化意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法国《1791年宪法》在选举制度上规定,按照公民纳税额来确定选举权,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称“积极公民”,有选举权;《1793年宪法》则规定,凡年满21岁的男子都享有选举权。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启蒙运动的影响

    B. 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赦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A.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B. 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

    C. 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

    D. 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第十一条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 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C. 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 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古罗马的立法体系中,法律的原则、制度都直接针对社会上新出现的法律问题。并且罗马国家的立法大多是通过审判机关的司法实践与法学家的活动来进行的。这说明罗马法

    A. 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B. 包含了成熟的法学理论

    C. 不划定公法和私法界线

    D. 强调司法实践要理性务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宰相俾斯麦提交的议案因下议院的反对而遭到否决,随后他采取强硬的手段,把议员请到了宫里,直接对议员宣称议案已经得到了君主的认可,并解散了议会。这反映了19世纪晚期德国

    A. 上下议院都不拥有立法权

    B. 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 宰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D. 君主形式上掌管着国家大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  )

    A. 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B.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D. 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该思想强调

    A. 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

    B. 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

    C. 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D. 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题文)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评述中国古代历史说:“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又说:“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看,这一评述可以确认的是

    A. 专制制度毫无进步可言

    B. 君主专制导致政治腐败

    C. 专制政治加速社会动荡

    D. 专制政体缺失调节机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

    A. 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

    B. 并不排斥政治权力世袭制度

    C. 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

    D. 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D.打破了世袭特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反映了

    A.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B. 皇帝与司礼监关系密切

    C.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D. 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尚书·禹贡》中有禹划天下为九州之说;周朝进一步提出了“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的观点;战国思想家邹衍提出了华夏九州为“小九州”,为“中九州”之一;“中九州”又为“大九州”之一。由此可知先秦

    A. 已经了解亚洲大陆之外各大洲的情况

    B. 人们对“天下”认识的视野逐步开阔

    C. 逐步放弃了以华夏为世界中心的思想

    D. 民族交融改变了传统的夷夏之别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表为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表中信息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 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然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 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 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C.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D.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古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这说明古雅典

    A. 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制约

    B. 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 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D. 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公元前5世纪,雅典法律规定: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的富有的外乡人。这反映了雅典

    A. 贵族与平民的地位差距大

    B. 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国情

    C. 严格限制公民权利的扩散

    D. 保证本民族血缘关系的纯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十二铜表法》中的第三表规定,在一定时期后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或卖至台伯河以外之外邦;如果有多数债权人时,他们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出罗马法

    A. 维护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B. 保留了野蛮的奴隶制习俗

    C. 成文法比习惯法更残酷

    D.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下框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罗马法

    A. 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了重视   B. 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C. 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   D. 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古罗马大将恺撒(公元前102-公元前44)进军埃及,与埃及女王一见钟情,并有了一个儿子。恺撒归国后,女王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罗马法庭的处理方式最有可能是

    A. 依据公民法拒绝女王申请

    B. 请求凯撒裁决并修正法律

    C. 依据万民法同意女王申请

    D. 运用自然法精神理性判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评价说:罗马法是“简单的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最完善的法”,也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对此理解最全面的是

    A. 罗马法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罗马法随国家疆域拓展而发展完善

    C. 罗马法为社会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

    D. 罗马法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冲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789年,有学者说:“光荣革命留给我国宪政的最重要的不完善之处,就是不平等的代表权……好些选举代表、要他们为国家制定法律的人,就总体而言,是掌握了土地的人,或组成法人团体而控制商业的人”。材料反映了

    A. 革命维护了传统地主的利益

    B. 商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逐渐丧失

    C. 英国宪政的实质是王权专制

    D. 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就苏格兰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之事,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 )

    A. 英王只是国家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B. 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

    C. 根据法律,女王在公投上不偏袒任何一方

    D. 即便独立,女王仍然是苏格兰的国家元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

    B.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

    C. 工业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D. 资产阶级革命的有效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为维护三权分立的体制

    B. 为调和地方各州的矛盾

    C. 为避免邦联体制的弊端

    D. 为体现民主共和的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1790年,英国人柏克说:法国人追求纯粹的理性和权利,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迎来的将是君主制的毁灭、无政府状态和专制,法国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无可挽回的灾难”。这一观点

    A.预见了人类未来的政治走向

    B.否定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功绩

    C.强调了君主制存在的合理性

    D.批判了法国大革命的理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 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 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 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 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题文)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据图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能让外国人到长江流域游历、经商和传教

    B. 使战争中获得的部分权益能得以落实

    C. 确保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

    D. 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A. 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 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 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 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题文)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改良道路受挫

    C. 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 洋务运动失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控制中国经济核心区,利用洋教反清;义和团运动从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深入中国政治核心区,扶清灭洋。这表明当时中国

    A. 南北方农民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不同

    B. 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

    C. 对西方宗教由接受到反对的态度变化

    D. 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胜利的主导力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应该是( )

    A.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 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D.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导致下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 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 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C. 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 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题文)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扭转对日贸易被动局面

    B. 一战期间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 军阀割据混战殃及对外贸易

    D. 政治运动极大影响中日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784年2月22日,持有国会授予海上通行证的船长格林,率领着“中国皇后”号离开了纽约港,目的地是中国广州。“‘中国皇后’号荣幸地升起了在这海域从未有人升起或看见过的第一面美国国旗!这一天是1784年8月28日”。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B. 总理衙门负责相关接待事务

    C. 新生的美国刚赢得完全独立

    D. 该船出行得到联邦政府允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中华法系中,与商业有关的民事法律得不到充分发展,重视公权益即国家利益,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私权益即庶民个人利益,却得不到应有重视。材料表明中华法系

    A. 重视维护君主专制

    B. 基于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

    C. 维护商品经济秩序

    D. 侧重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古代雅典公民很少直接经商,农业被视为最体面的职业,只有公民才能购买本邦土地,同时法律禁止个人过多兼并土地。这一现象

    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加剧阶级矛盾导致城邦混乱

    C. 利于解决平民债务负担

    D. 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耶稣会教士法鲁担任教育部长,提出《法鲁教育法案》,规定学校应完全服从教会;僧侣有充任教师的优先权。针对这种现状,法国著名的共和派领导人茹尔·费里率先举起教育改革的大旗,1882年3月颁布了《费里法案》。该法案将教育的领导权收归国有,设立了国民教育最高委员会,取消了耶稣会员施教和管理学校的权力。免除公立学校、幼儿园的学费,免除师范学校的费用。还规定6—13岁的儿童无论男女,都要接受公立或私立学校的教育。为确保义务教育法的实行,法案规定,每个省都要建立男女师范各一所,其经费由地区支付,校舍建筑及设施和牧师工资由国库发放。

    ——摘编自梁金霞《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材料二  190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改革科举,清廷乃于1901年9月颁布兴学诏书,改书院为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拟定的近代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份量仍很重。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1906年正式成立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即“壬子一癸丑学制”,强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废除了读经课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法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