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6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null 1 题,单选题 26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2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 题
  1. 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 使王国领地缩小,中央集权加强

    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 扩大王国的辖区,皇权得以巩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唐朝,尽管市场上的货物种类已经很多,已是“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城内的交易场所却仅限于东、西二市。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长安

    A. 商品的种类并不丰富

    B. 是对外贸易的中心

    C. 商业管理仍较为严格

    D. 商品交易时间受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人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 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士商阶层相互渗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这表明元朝

    A. 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B. 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

    C. 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D. 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唐朝的科举制有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算经》《夏候阳算经》《周牌算经》等数学著作,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录取后只在和专业相关的机构任职。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A. 命题范围摆脱四书五经束缚

    B. 庶族地主参政扩大社会基础

    C. 注重专业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D. 重视培养官员的文化素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该政策

    A. 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B. 阻碍雇佣关系发展

    C. 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   D. 导致北宋的贫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6 题
  1. 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

    A.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 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 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 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这反映宋代

    A. 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B. 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

    C. 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D. 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神宗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的副职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长官,右仆射兼中书长官,“则三省互相兼矣”。这有助于

    A. 裁汰官吏冗员

    B. 促进科学决策

    C. 推动政务统一

    D. 规范行政流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 皇权不断加强

    B. 长期处于分裂

    C. 外戚势力衰落

    D. 皇权相对削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这反映出

    A. 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B. 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 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

    D. 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B. 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

    C. 扩大了统治的疆域

    D. 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 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 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 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 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

    A. 创建全新思想体系   B. 顺应时代变革潮流

    C. 争夺思想学术阵地   D. 谋划政治统治策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 血缘是判断亲疏的唯一依据

    B. 父子君臣间的“和合”

    C.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D.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省份

    地点

    铁器物种类

    四川

    绵阳

    斧、锸、锛

    四川

    荥经

    铁锄、曲炳刀、削刀

    重庆

    巫山

    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

    重庆

    涪陵

    铁斧、铁锯、刻刀

    重庆

    云阳

    铁削、铁锄

    A. 西南农业普遍实现精耕细作

    B. 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 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 西南冶铁技术水平领先全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下列表述中符合这两种情况的是

    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C. 旨在加速边疆的开发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统一的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据此可知

    A. 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

    C. 《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

    D.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

    A. 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 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 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 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东汉时期,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而来自贫寒之家,又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制选人范围比较固定

    B. 门第望族是主要的依据

    C. 汉代选官制度是重大倒退

    D.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第六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 燔诗书而明法令

    B. 门阀政治的兴起和衰微

    C.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D. 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文物可佐证

    A. 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

    B. 《论语》成为儿童学习考试必备用书

    C. 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 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

    A.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 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

    C. 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 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

    A. 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B. 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C. 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D.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

    A. 改变了吏部职能

    B. 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提高了礼部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据唐《通典》载:“东至宋(今商丘)、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材料体现出唐代

    A. 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

    B. 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

    C. 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D. 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A. 在边疆设立军镇

    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A. 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B.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C. 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D. 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表明北宋汴京(  )

    A. 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B. 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

    C. 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

    D. 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的界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A.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C.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A. 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 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 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 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的监察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御史台制度,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的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不法之事,无所不察、无所不纠。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谏官的监察则是自下而上的。以皇帝为监察对象。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还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这样就形成了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机制。

    ——摘编自吴胜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般称为“宪官”或“法吏”,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历朝对于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唐玄宗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庭弹奏。宋朝规定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上任百日还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调任外官,或受罚俸减薪之处分。同时加大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监察官员倘有滥用权力,除受到同行纠弹之外,也常要负实际责任;如有案件长期积压、定罪量刑错误、钱粮埋没等项依律处理。清代“科道合并”,“台谏”进一步合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纠官与谏官的两种职能也无形中变为一种职能即纠举百官。康熙初年,干脆废除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雍正时,又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自此,历史上封建监察制度的影响也不复存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监察机构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长安城是一座“国际都会”,但实施的是以坊里封闭为基础、以彻夜宵禁为手段、依靠强力警治禁卫力量的“封闭式静态管理”。宋代街市敞开之后,城市面临严重的治安问题:繁华商业区鱼龙混杂,流氓无赖横行街巷;流民、难民、退伍军卒及失业工匠流散社会,威胁社会安宁;一些商贩买卖货物以假充真骗取钱财。宋政府为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京城在“都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称做“厢”。厢下设有“军巡铺”,是基层治安机构,主要负责疏理交通、清理路沟、洒扫路面、处置打架斗殴结伙吵闹、追捕盗贼、逃犯等。宋代将居民以街巷为单位编列起来进行管理,并推行“户牌制”,每户设置户牌,便于查找、控制。宋政府下令缩短宵禁时间,缩小宵禁范围。宵禁期间,由防隅巡警和居民实行联巡。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治安管理面临挑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234年蒙古灭金以后,耶律楚材认为“以儒治国”的时候到了。他的“以儒治国”的方案……由于他得到大汗窝阔台的器重,他的方案的若干项目有了实施的机会。……楚材反对依照蒙古和西域成法,以丁为户,按丁定赋,而坚持遵循中原传统,以户为户,按户定赋。这些都得到了窝阔台的支持和允准。……楚材拟订的这个赋税制度为元代的赋税制度提供了雏形。赋税的定额也是比较轻的,有利于当时已遭破坏的中原地区休养生息。在遇到大的灾情时,楚材还采取免征的措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的治国主张和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耶律楚材所采取措施的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