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8 题,其中:
单选题 34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4 题
  1. 2016年11月,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认为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A. 巴黎公社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

    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 巴黎公社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肯定

    D. 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该诗最早可能创作于

    A. 1921年

    B. 1927年

    C. 1935年

    D. 1945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C.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 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B. 工人的经济状况没有改变

    C. 工业革命的开展助推社会进步

    D. 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

    A. 通过《权利法案》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君主“统而不治”   D. 1832年议会改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罗马《民法大全》记载:裁判官说,“如果船员、客店店员、骡马店伙计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和骡马店伙计。”这反映了罗马法

    A. 倡导公开公正

    B. 重视物权保护

    C. 关注人身安全

    D. 强调诉讼程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从近年来俄罗斯陆续公布的有关档案资料来看,1923年至1927年期间,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联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了122次会议,作出了738个决定,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这说明

    A. 大革命胜利与俄国的正确领导相关

    B. 苏联关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C. 当时的中国革命受苏联的影响很大

    D. 中国共产党完全听命于苏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将平原、海岸、山地三大区各分为10区,每三种不同地区的小区又组成一个行政区。这表明

    A. 环境对民主政治有一定影响

    B. 民主制度进入繁荣时期

    C. 城邦制推动了民主制的发展

    D. 贵族势力遭到沉重打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考古发现古希腊的一口井里,有190块陶片写着公元前5世纪一位著名政治家的名字,但陶片上的字迹仅出于14个不同的笔迹。由此可以推论这些陶片

    A. 是雅典进行民主选举的选票

    B. 验证了陶片放逐法的伟大性

    C. 主要被用于古希腊书法练习

    D. 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78年5月,德国首相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国

    A. 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 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干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贸易部强调,英国政府“不但不去压迫中国政府使其放松所制定的规章”,而且“将要对中国政府在抵抗对它的政权和行政的不法侵犯方面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英国政府试图与清政府建立完全平等的外交关系

    B. 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英国放弃了领事裁判权

    C. 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改变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D. 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清政府以维护其在华利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876年法国众议院选举,结果共和党人获得多数票,并提出由温和派的共和党人西蒙任总理。1877年5月,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解散了共和派内阁,迫使西蒙辞职,在取得参议院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麦克马洪此举

    A. 体现了总统与议会的相互制约

    B.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C. 打破了保守派与共和派力量均势

    D. 反映了法国封建势力的强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元朝的行省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钱穆把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 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 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 阶级矛盾激化

    B. 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 民族矛盾缓和

    D. 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这一规定

    A. 满足了农民得到土地愿望

    B. 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C. 体现了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D. 首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2009年1月20日中午12时许,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他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的见证下庄严宣誓。誓词大意为:“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美国总统职责,尽己所能保存,保护和捍卫美国宪法……”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职责与美国宪法内容的叙述,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美国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对立法没有否决权

    B.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C. 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D. 按照宪法规定,美国的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始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以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但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而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 内阁权力来自于皇帝

    C.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 编纂者对内阁存偏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渐江巡抚刘韵珂在道光二十ニ年二月(1842年)上奏论道:与其消耗大量军饷调集大军与英军作战,不如一次性向英国赔款,后者不过是白银几千万两,而前者很可能就是无底洞,最终道光皇帝接受《南京条约》的赔款要求,而放弃了与英军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这段史料直接表明

    A. 《南京条约》是清政府在平衡利益下做出的选择

    B. 《南京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虽败犹胜

    C. 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己意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丧失

    D. 地方官员蒙混皇帝导致《南京条约》的签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

    B. 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

    C. 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

    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 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B. 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C. 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D. 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 “周公……立七十一国”

    B. 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 “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 分封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

    D. 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尽管偶尔也有失误,却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里的“帝国结构”的核心部分应该是

    A. 郡县制

    B. 法家思想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秦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 中央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同时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 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 “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枢垣记略》卷十四中指出:“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这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办理军政要务

    B. 保守国家机密

    C. 负责公文缮写

    D. 参与大政决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说明西塞罗

    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②认为法律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④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罗马皇帝曾引用《伊利亚特》史诗里的一段话并作了小小的演绎,“罗马人,你们的职责是治理百姓,维护和平,饶恕被征服者,抑制狂傲者。这些是你们的特有才华”。材料中“才华”的内涵是

    A. 公民权可以授予外邦人   B. 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

    C. 武力征服后采取怀柔政策   D. 扩大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地方志鼻祖”《绝越书》中写道:“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但长期以来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正确;伴随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了传说中禹时代“以铜为兵”,以及禹铸九鼎是可信的。这说明(    )

    A.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B.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C.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D.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在这次文明转型中得以影响两千多年封建文明的是:

    ①新型生产模式

    ②新型官僚体制

    ③新型意识形态

    ④新型教育方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与这种现象出现相关的制度是

    A. 军功爵制度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宗法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美国建立起司法审查制度。该判例反映出当时美国

    A. 1787年宪法原则遭破坏

    B. 最高法院权力超过国会

    C. 保障宪法具有至上权威

    D. 国会立法需要法院同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 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 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 主要由阶级矛盾引起

    C. 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新唐书•百官志一》

    材料二:英国的“光荣革命”(实际上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的运行有何作用?

    (2)“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l7-18世纪的英国怎样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方面“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主要表现。

    (4)综和上述近代中国与西方民主政治建设情况,归纳制约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因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妥协是政治的艺术,是西方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一种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挛中震颤。终于,这个关系……调解好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一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群体)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两者”、“融合的手段”、和“崭新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此后英国又是如何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说明为什么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美国宪法,美国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实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妥协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17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6周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凯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一文中写到:“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

    材料二: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书皮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分别指什么?

    (2)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共赴国难,请分别列举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一个著名战例。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行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