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几乎法国所有的启蒙学者都推崇中国文化,他们赞颂中国自尧舜以来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结合”,用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的发现对思想界来说,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发现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说明了

    A.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了法国启蒙思想

    B. 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宣扬人文主义

    C. 中国文化成为法国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D. 启蒙思想家借中国文化构建理性王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当代中国人若要在思想上安身立命,不得不面对两类强大的资源;一是传统,二是西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领悟古典命题的现代意义,使过去的智慧在今天的生活空间中依然有力地延伸,而古典新意的思维方式便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融入世界的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类艺术常识。”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A. 领悟古典文化的现代意义是艺术常识

    B. 融入全球化已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C. 弘扬传统文化只能与现实意义相结合

    D. 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才能更好融入世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 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 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 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 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D.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绝对的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

    A. 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

    B. “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

    C. 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

    D. 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 都是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B. 都是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 都不同程度地为后世所借鉴

    D. 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A.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B. 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C.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A. 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B. 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C. 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

    D. 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37年11月,毛泽东在延安作报告指出:中国政局有三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即“结束片面抗战,代以全面抗战”、“结束抗战,代以投降”和“抗战和投降并存于中国”。这一分析促使中共

    A. 警惕国民政府放弃抗日

    B. 在陕北开展大生产运动

    C. 对日军展开战略性反攻

    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图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1950-199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1952年经济增长率迅速提升

    B. 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推动1975年经济的恢复

    C. 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推动1964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

    D.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1992年经济的迅速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无族、无法、无家之人,这种人是卑贱的,具有这种本性的人是好战之人,这种人就仿佛棋盘中的孤子。这反映

    A. 人的自由受城邦生活的制约

    B. 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正义

    C. 在城邦居住者皆为城邦公民

    D. 希腊城邦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

    A. 用于解决就业问题

    B. 利于解决产销矛盾

    C. 可以保护民众自尊

    D. 受资本家大力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徵(1571一1644年),字良甫,陕西泾阳县人,明末著名科学家。1616年,王徵入京参加会试,结交了传教士庞迪我等人。1626年,王徵撰写《诸器图说》记述其已造和未造的虹吸、鹤饮、轮激、风磨等八种日用生产机械。次年又与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翻译、编著《奇器图说》,该书是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力学及机械知识的中文著作。王徵认为“学原不问精粗,总期有济于世”。在扬州任职时,他主持改造漕河水闸,以放水救秧;创制打捞机械,以捞取坠入高邮湖底的堤石。1634年,王徵在家乡创立天主教慈善团体“仁会”,意图以善举“补此有憾世界”。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力邀王徵为官,王徵以死相拒,绝食而亡。王徵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卓有贡献,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摘自田淼、张柏春《王徵——欧洲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者》

    (1)根据材料,归纳王徵一生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徵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的时代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

    ——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并对材料一、二的两种“社会”做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匠籍,是封建国家为手工业者所专立的户籍。早在元朝,统活者就把工匠编入“匠籍”,使他们沦为国家工奴,在官吏的监督下从事生产,子孙世承其业。这种奴役手工工匠的制度,明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工匠的摇投制度,愈来愈使工匠们不堪忍受,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清初匠籍混乱不堪,清政府已无法按匠籍征收“班匠银”了。康熙三年,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下令“班匠银,改入条鞭内征收”。此后,各地陆续将“班匠银,摊入地亩中征收”。“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随着“匠籍”的废除,官府手工业进一步削弱,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

    ——摘自《清史筒编(上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班匠改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废除“匠籍”制度的积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材料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对于中日如何解决“山东问题”,首先在谈判方式上,美国提出了“边缘会谈”的方案,即“在海军裁军会议之外,另行组织会谈”,“所达成的协议,应载入华府会议记录,作为会议所接受的记录的一部分”。为了避免中日直接对话,派观察员列席会谈,观察以及必要时出面调解纠纷以弥合分歧。这种谈判方式不仅把会谈与会议紧密相连,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避免了在会外直接交涉中可能遇到的威胁和逼迫,保证了山东问题交涉的正常进行。在山东铁路的赎回问题上,日本曾避过英美,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直接交涉,遭到英美强烈反对。美国随后提出四种赎路方案:一是用债券赎路,二是借款赎路,三是现款赎路,四是用国库券赎路,“期限12年,3年后得一次还清,还清前聘日本人为车务长、会计长”。日本代表在第四种方案基础上修改出新方案。最终,在英美的调解、安排之下,中日两国达成协议,初步“解决”山东问题

    ——摘编自邢欣欣《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对华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主动调解中日“山东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初步“解决”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2018年9月10日,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总编吉密欧专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吉密欧:关于“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想必您也多次听说这种类比。虽中国政府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同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但许多人还是坚持有类似之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涉及大規模基础设施投资,同样有助于改善中国在全世界的形象,也是和平时期实施的计划。它们难道没有类似之处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吉密欧之问”作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体现家国情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