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A. 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 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 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 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这说明

    A. 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

    B. 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

    C. 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

    D. 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两宋时期,城市丧葬文化方面呈现出由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化的趋势,火葬、延葬、不葬等社会风气普遍流行。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义利观念的变化

    B. 陆王心学的冲击

    C. 血缘亲情的淡化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鉴于科考中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的风气盛行,明朝嘉靖皇帝颁布三途(科举、岁贡、荐举)并用之法,以选“有学行者”。这有助于

    A. 强化中央集权

    B. 扩大统治基础

    C. 重塑人才观念

    D. 增加教育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初,作为理论经济学代表的《国富论》虽经严复和梁启超的翻译介绍,但在中国仍“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反而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同时代更受关注。这从侧面反映了

    A. 维新变法影响较小

    B. 实业救国渐成风尚

    C. 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

    D. 近代教育欠缺理论深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近代以来,小农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窘态日益显现,致使民间私人借贷和高利贷盛行。1923年,中国华洋义赈会开始扶持农民组建合作社以寻求突破,发展颇为可观。由此可知近代合作社的探索

    A. 依赖封建财团的支持

    B. 解决了农村资金短缺问题

    C. 符合农业发展的需求

    D. 照搬了苏联集体农庄模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沃波尔统治晚期,反对派聚集在王储威尔士亲王弗雷德利克周围,盼望有朝一日王位更迭,得到重用,从而形成了“太子帮”。这说明此时英国

    A. 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

    B.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C. 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

    D. 国王仍掌握军政大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

    A. 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B. 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C. 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 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51年,第比利斯地铁获准开建,国内上百家国有企业参与其中:莫斯科提供列车、车站电子钟、通风系统、盾构机,列宁格勒生产扶梯,变压器来自基辅,哈尔科夫制造配电器、通讯基站……这说明当时苏联

    A. 经济体系日趋完备

    B. 工程技术实现自给

    C. 易于凝聚全国力量

    D. 商品市场基本畅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即使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家庭副业也是合法的,夫权制也比较流行,成年儿子承担着为父母养老的义务,两个家庭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经济联系。这在1978年后

    A. 阻碍了基层民主制度的推进

    B. 强化了社会基层的宗法观念

    C. 推动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D. 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了组织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梭伦改革之后,争权失败者大多被处以死刑,或被没收财产后再遭驱逐,但其家族往往伺机报复,掀起新一轮斗争。公元前5世纪初,陶片放逐法启动,“得票最多的人由执政官宣布放逐10年,但有权享受他们产业的收入”。该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 政变频繁发生

    B. 城邦稳定发展

    C. 实现直接民主

    D. 防范僭主专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

    A. 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

    B. 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

    C. 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D. 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北宋中期3.6年一次。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在清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1.89年出现一班灾情。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

    ——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部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丰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是加脆弱。此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教增,大量森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虚弃。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19世纪束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矿产、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夸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环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辞)

    材料一  从1904年起,张之洞、袁世凯等地方大员相继奏请变更政体。清廷于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8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溥仪继住后,摄政王裁沣立即罢斥袁世凯,这是清朝统治集团的重大分裂。1911年载沣组成以皇族为主体的“责任内阁”,这是违反立宪精神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04年,立宪运动拉开惟幕。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试图以武力推翻帝制,改良与革命开始一场惊险的较量。1906年,慈禧终于下达“预备立宪诏书”。同年,张謇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这些商人阶层是立宪运动最强大的推动力。在民间热情被彻底调动起来的环境中,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和制度准备的中央政府处在了无比尴尬的境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朝廷一再拖延召开国会的时间,甚至查禁各地的主宪社团。1908年,光绪、慈禧在两日内相继去世,朝野失去谈判的“最大公约数”。

    ——摘编自吴晓渡《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两则材料,概述清政府推行“立宪”的态度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立宪”改革带来的后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东西方经济总量发展及预测表

    如图所示,历史学家伊恩—英里斯提出遣夸为止的人类历史是以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的“相互赶超”为主线展开的。

    ——摘编自(美)伊恩·莫里新《西方将主宰多久》

    围绕材料,结合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