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15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 题
  1. 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

    A. 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

    B. 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C.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 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公元前651年,齐国召集葵丘之会,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这反映了当时齐国

    A. 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积极推行孟子仁政思想

    C. 努力获得诸侯国的支持

    D. 取代周王室的共主地位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5 题
  1. 罗马法嫁资制度规定:“既不能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须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 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B. 强调对男女平等的追求

    C. 优先保护妇女的权益

    D. 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理念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因为

    A. 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

    B. 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

    C. 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

    D. 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657年,清政府建立了经筵制度,接受大臣“遵旧典,遣祀阙里(孔子故里),示天下所宗”的建议,“择端雅儒臣,日译进《大学衍义》及《尚书》典谟数条”,供皇帝学习。由此可见经筵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树立清政府的正统形象

    B. 维护孔子权威和宗法观念

    C. 提高清朝皇帝儒学修养

    D. 提升《大学》《尚书》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 华克观念正在转变

    B.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商鞍《君臣》中记载:“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这表明当时

    A. 分封制瓦解、君主专制建立

    B. “以法治国”成立为治国标准

    C. 法家是最受人民推崇的学派

    D. “以法治国”成为百家共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近代军阀的跋扈.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失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吕思勉意在强调

    A. 思想落后是军阀混战根源

    B. 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

    C. 当时中国内部已实现合作

    D. 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内不在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

    A. 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 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

    C. 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 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而在曹魏时的《新律》中则首次入律了所谓“八议”(亲,故,贤,能,功,贵,勤,宾),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上八种人犯罪,—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須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供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十二铜表法》与《新律》的最大区别在于

    A. 是否注重君主权力

    B. 是否重视纲常伦理

    C. 是否注重公平公正

    D. 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宋元时期,政府统一发行的纸币成为全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以后,纸币逐渐被白银所取代。国民政府前期,币制改革法币取代白银。这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的变革

    B. 宋明时期货币发展居世界领先

    C. 货币近代化经历曲折发展过程

    D. 国家统一稳定有利货币的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政府确定的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A. 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 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C. 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 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表为新中国1957—1961年从业人员统计表。据此可知

    A. 中国工业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B. 中国人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C. 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持续下降

    D. 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题文)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 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 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 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8年任总统)说,“我们正面临着财产对人类福利的新看法……有人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现在,这样的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民让步了。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在此西奥多·罗斯福主要强调

    A. 垄断是国家祸害的根源

    B. 人权比利润更重要

    C. 削除两极分化,追求社会和谐

    D. 把公共福利置于个人财产,即发展之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史学家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反映了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其故事梗概如下:

    清朝康熙年间(1671年),山东郯城西南方向归昌集外有一个小村庄,住着任某和王氏。他们没有孩子,任某靠着在别人的耕地上做佣工维生,王氏白天大部分时间独自在家。这一年的某个时间,王氏不堪忍受生活之苦跟另外一个男人跑了。但不久之后,艰辛逃跑路上的王氏遭情夫抛弃,难以找到谋生工作的王氏选择返回归昌老家,栖身于一座道观之内。1671年11月,王氏曾经的邻居高某来道观上香,在厢房中瞥见王氏,怒斥道士怎么可以收留妇人。刚好此时,已得知王氏藏身于道观的任某也来了,也许因为曾有积怨,任某与高某爆发冲突。经此一事,高某和道士把王氏送到任父住处,任某与王氏又生活在一起,直到第二年一月的一个雪夜,两人激烈地争吵任某掐死了王氏,后抱着其尸体朝高家走去,半路上突然传来犬吠声、更夫鸣锣声,任某放下王氏回家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任某及其父亲诬告高某和王氏有奸情并杀了王氏,知县黄六鸿很快厘清案情。根据大清律例,以死罪诬人理当处死,但最后审判的结果是任父无罪,任某杖责。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故事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说明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农耕经济内部滋长的商品经济,同样具有较活跃的“革命”性质。对自然经济有着潜在的腐蚀瓦解作用,但是这种腐蚀瓦解作用成长到一定程度,往往因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而被化解或吸收,中国封建社会里官僚、地主与富商大贾的相互转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就使中国社会经济的早熟现象,始终未能走上成熟的阶段。再加上中国早熟的经济因素往往与社会、政治诸条件不相配合,造成经济发展的失调。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

    材料二16到18世纪,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在西欧得到了迅速发展。英国的呢绒工业便是典型的例子,它成了英国的“民族工业”,相当普遍。在英国的诺弗克、约克、戴翁、威尔特、索梅尔赛特、多尔赛特等郡,呢绒业手工工场比比皆是。他们已将行会手工业排挤到无足轻重的地位。17世纪,一些没有行会组织的新兴工业发展起来,包括采煤、冶金、火药、造纸、造船业等等。在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对外贸易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大地上,都留下了英国商人的足迹。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难以进入工业文明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能快速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条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英两国向工业文明转型中存在的内在联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表(1978~1980年)

    材料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一条线索,并运用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线索。(要求:线索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整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现代史史实,围绕“社会改革与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