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1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后汉书》的仪礼志中记载,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这反映出

    A. 推崇承天理物、天人合一

    B. 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

    C. 先黑后红寓意“以汉代秦”

    D. 上层社会贺冬成风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新中国建立后一度销声匿迹的集市贸易,1962年到1965年在城镇中重现。新中国对集市贸易的两种不同政策的共同点是

    A. 克服了经济建设中的困难

    B.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C. 国家经济管理方式的调整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的代表者,他认为,如果要建立能抵御外来侵略和制止相互侵害的共同权力,那就只有一条近路: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集体……国家就按契约建立了。一旦获得授权,人民就要绝对服从,不可反悔。在此他强调(  )

    A. 契约国家建立道路的唯一性   B. 个人权力让渡的可能性

    C. 资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   D. 维护共同权力的方法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朝后期,中国的生丝、纺织品、棉布、瓷器等几乎遍及全球,外贸长期处于出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整个世界经济秩序是以中国为中心。材料反映

    A. 整体世界出现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B. 白银流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

    C.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工商业发展

    D. 国际商贸中心地区已转移到西太平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 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 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 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 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04年,钱穆进新式小学——无锡荡口镇的国语学校,受到的一大观念冲击就是老师钱伯圭告诉他:《三国演义》等书可勿再读,因为此书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说明当时

    A. 传统大一统观念已经瓦解

    B.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 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

    D.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那些被放逐的政治家,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少有一个希图利用外敌力量返回雅典者,相反倒是为了争取返回,积极为雅典国家服务。这表明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A. 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激发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C. 缓和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D. 标志着雅典国家的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托克维尔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法国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至l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专制社会的君主来改革容易引发危险

    B. 政治改革落后于经济将加速革命爆发

    C. 专制王权推动了法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D. 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 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26年,国民党二大通过的《工人运动决议案》指出:“受压迫最深、革命性最强之工人群众,一方面宜加以深切的援助,使其本身力量与组织日臻强大;一方面须用种种方法取得其同情,与之发生密切的关系。使本党在工人群众中树立伟大的革命基础。”材料表明当时国民党

    A. 继续执行三大政策

    B. 独立领导工人运动

    C. 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D. 关心农民工人生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B. 历史现象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 历史现象往往具有较大的复杂性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下表中北约组织成员的变化情况主要反映了

    A. 美国加强欧洲的军事渗透

    B. 北约组织的战略目标发生转变

    C. 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D. 美苏对东欧国家的争夺更激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吴敬梓,康熙四十年(1710)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他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在科场上大显身手,二十三岁中秀才,之后一直没有中举。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他对举业由热衷到失望,从而潜心创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他认为读经书,做学问采取“不在宋儒下盘旋,亦非汉、晋诸贤所能笼络”的态度,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于经生制举业外,未尝寓目,独好窃虚谈性命之言,以自便其固陋”。

    《儒林外史》以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吴敬梓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上,而是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儒林外史》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在艺术上,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城市风气淳朴转为奢靡,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十五、六世纪以后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出现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商贾地主奢侈腐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其中明代人陆揖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摘编自钞晓鸿《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各类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斯密也站在政治经济学立场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法国启蒙思想家也极力为奢侈消费鼓与呼。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人陆揖的奢侈消费观点,说明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中后期和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6年,当“冷战”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的时候,东亚已经是烽火遍地了。如果以热战为标准。东亚则是独一无二的。不论是列强在二战后期基于外交协调的各种安排,还是战争结束时基于军事占领的现实造成的局面,都没有阻止一个个东亚国家由于内部矛盾采取行动和发生战争,其中包括内战(中国)反殖民主义战争与冲突(越南与法国、印度尼西亚与荷兰)直至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地区战争(朝鲜战争)也有新兴国家之间规模不大的冲突。以往的论著都将这些事件同美苏爆发冷战紧密联系,以致忽视甚至无视东亚地区内的各种力量的极端重要性。这并不符合历史进程的真实情况,至少在东亚陆地部分的主要地区是这样,在那里美苏也可以说是被各种当地力量加以利用的外部因素。

    ——摘编自牛军《从开罗到万隆:战后东亚秩序的缘起(1943﹣1955)》

    (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初期末亚秩序发展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初期东亚秩序特点形成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综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其选拔依据主要是晚清重臣的保荐。……光绪二十七年(1901)外务部成立,是驻外使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外务部奏定《变通出使章程》,其中规定:“嗣后简派各国二等公便定为二品实官,届时由臣部将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开单请筒。三年一任,任满回国后,候旨简用。如办理交涉得力,不妨接充联任,恳恩晋秩增俸,俾终身于外交一途,以尽其才。……”章程中明确要求驻外使臣职业化,“俾终身于外交一途”。这样,晚清驻外使臣从其隶属、官职到升迁之途,均开始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职业化要求,已成为清政府使臣选拔的首要条件。

    ——摘自戴东阳《晚清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晚清驻外使臣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