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3 题,选择题 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3 题
  1. 学者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此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B. 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

    C. 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

    D. 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世纪末中国出现的维新思想与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两者在宣传自己思想策略上的相同点是

    A. 利用宗教反封建思想

    B. 通过文学革新推动思想解放

    C.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A. 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 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 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芽的母体

    D. 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其要旨是“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知,其主要目的是

    A. 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 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

    C. 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政治地位

    D. 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称:“不知铁路之旁,其左右歧路,人马皆能行……铁路遇山巅水曲均须绕越,架空凿洞亦可驶行,庐舍坟墓亦犹是也,何害之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中国

    A.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近代化

    B. “天朝上国”观念抑制中国的发展

    C. 思想僵化制约工业文明的传播

    D. 洋务运动推动西方文明的传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53年,山西省政府指出,各地在戏改过程中,“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据此判断,这主要针对当时山西

    A. 戏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B. “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 “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D. “样板戏”占据了戏曲舞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章太炎在1922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曾经说过:“鄙人少年本治朴学(古文经学),亦唯专信古文经典,与长素(康有为)辈为道背驰。其后深恶长素孔教之说,遂至激而诋孔。”材料表明章太炎诋孔是为了

    A. 否定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B. 传播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对抗康有为大力提倡的孔教

    D. 宣传新三民主义而制造声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对于战国思想家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的主张,梁启超曾“甚疑其言,甚恶其言”。但后来却认为:“一部分之权利,合之即为全体之权利;一私人之权利思想,积之即为一国家之权利思想。……人之皆不肯损一毫,则亦谁复敢撄他人之锋而损其一毫者。故曰天下治矣,非虚言也。”梁启超认识的变化反映了他

    A. 受到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

    B. 利用中国古代哲学宣扬利己主义

    C. 发现了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

    D. 借助儒家思想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

    A. 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

    B. 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 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D. 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材料中“到了成熟的地步”最主要的理论是

    A.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 新民主主义理论

    C.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D.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A. 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 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

    C.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 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育、科学、文化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A. “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 “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 “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 “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该评语

    A. 强调英国殖民印度的功绩

    B. 充分肯定了东方文学成就

    C. 支持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D. 暗含着西方中心论的思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奕訢驳斥顽固派反对增设天文算学馆,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学如此,其余亦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借以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

    B.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 西学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D. 有力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12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回,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体现了孙中山

    A. 重申“排满驱胡”革命誓言

    B. 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立场

    C. 宣示民族革命目标业已达成

    D. 实现民族统一的政治追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当时邓小平讲话的现实意义有

    ①有利于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②批抨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③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④有利于打破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邓小平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的这段话

    A. 奠定了拨乱反正的思想基础

    B. 提供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依据

    C. 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

    D.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振兴之路。其中1919、1949、1979和2009年的主题先后是

    A. 科学发展——改革开放——独立解放——反帝爱国

    B. 独立解放——科学发展——反帝爱国——改革开放

    C. 反帝爱国——独立解放——改革开放——科学发展

    D. 改革开放——反帝爱国——科学发展——独立解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对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影响,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 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 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 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的倾向

    D. 总结了中共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教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社会学家贝尔这样表述:“19世纪的中心意识是把社会看成一面大网(文学里的生动幻象是一张蜘蛛网)用较抽象的哲学术语表达,如黑格尔所述,每一种文化,每一历史‘时期’,以及与它们相应的那个社会,都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由某种内部原则束扎成型。这种内部原则,对黑格尔来说是内在精神,对马克思来说是决定所有社会关系的生产方式。”这一表述揭示了

    A. 不满现实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出现

    B.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产生的根本原因

    C. 科学发展促进文艺产生新的创作流派

    D. 精神危机成为文学创作的表现主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B. 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

    C. 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

    D.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直至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思想的天空”。德国在拥有“思想天空”方面的主要成就是

    ①拜伦创作《西风颂》

    ②薄伽丘写出《十日谈》

    ③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乐

    ④康德创立“批判哲学”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沪金星公司等欢送两院议员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三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 “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

    B. “说明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

    C. “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

    D. “反映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 反映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之路

    B.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C. 四人的救国方式基本一致

    D. 四人的斗争对象基本一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社会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材料二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三  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以上材料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二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

    材料三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2)据材料三,说明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