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10 题,单选题 15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1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0 题
  1. 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县直属于国君,其任命的长官可以世袭。秦国设郡,最初地位低于县。战国县的数量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该学者认为

    A. 郡县制形成具有社会转型特征

    B. 战国开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 郡县制度的正式建立始于秦朝

    D. 郡县制强化西周的集权统治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 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

    C. 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这表明周朝

    A. 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推行

    B. 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

    C. 通过规范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D. 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 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 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C. 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 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 遵循先代旧制

    B. 因时进行变革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强化专制统治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此材料旨在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

    B.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

    D. 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清时期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B.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C.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D.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史书记载,秦汉王朝的诸卿中,宗正掌皇族姻戚之名簿,太仆为皇帝管车马,少府是宫廷总管,将行掌皇后事务等,执掌这些职位的人皆列于朝廷大臣。政府“有几处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这一现象表明:

    A. 君主专制得以确立

    B. “家天下”的局面形成

    C. 朝臣分工明确细致

    D. 官僚政治处于初创阶段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5 题
  1. 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 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

    D. 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

    A. 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

    B. 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

    C. 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

    D. 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来自北约及其伙伴国家的士兵2009年5月31日结束了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郊外一处军事基地的演习训练。由于地点是在10个月前和俄国发生武装冲突的格鲁吉亚,因此令俄大为不满。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A. 美俄争霸的表现之一

    B. 美俄之间的军备竞赛

    C. 体现了美俄冷战局面

    D. 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某学者针锋相对地说:“有些事件不能够证明该说法”。能为某学者提供史实支撑的是

    A. 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   B. 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

    C.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D. 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政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中的材料与宗法制无关的是

    A.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B. “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

    C.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D. “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争之易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君主专制

    D. 家国一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汉代贾谊《新书·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属,士庶各爱其家。失爱不仁,过爱不义。故礼者,所以守尊卑之经,强弱之称也。”材料表明

    ①孔子的“仁爱”思想

    ②“仁爱”只能是天子和诸侯的施恩

    ③“仁爱”是有界限的

    ④贾谊倡导尊卑有序的“仁爱”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 中央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同时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一池三山”园林模式首创于汉朝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呈三角状布局,具有向心的空间感,以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而命名,以模仿仙境;此后逐渐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这说明"一池三山"园林模式

    A. 形成的文化根源是佛教思想

    B. 反映了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

    C. 凸显了古代科技实用性功能

    D. 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理念要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皇帝权力受到约束   B.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据《史记》记载:商代自中丁以后,废嫡而立其他弟子,“弟子或争相代位”,商朝出现了九世之乱,同时也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这从侧面说明

    A. 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B. 商朝王位继承未形成固定制度

    C. 商代注重对嫡长子才德的培养

    D. 嫡长子继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字的左边是监狱,下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下边都是一种武器)。这反映了周代

    A. 受封诸侯的权利

    B. 分封的对象

    C. 受封诸侯的义务

    D. 分封的目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某地出土一件重要的文物方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从方升所刻铭文中我们能够断定

    A. 商鞅是我国古代方升的发明者

    B. 秦统一后仍用商鞅规定的度量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

    C. 秦始皇对商鞅变法进行了修正

    D. 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又在全国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标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 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B. 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C.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D.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以及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任何集团一旦当政,总希望延续自己的统治,尽量避免社会与政治冲突的发生。因而,吸纳人才为己所用,不断地充实集团能量就变得十分重要。至关紧要的是:如何选拔笼络忠诚可靠并且素质、才干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人,如何扩大筛选范围以及如何实现选拔公平公正。扩大选才范围实现选拔公正,把社会下层精英招纳进政府,是关乎消除社会不安因素,促进社会公正,树立政府形象赢得民众拥护的要务。英才进入政府,有助于削弱、释放社会反叛力量的积蓄。自秦统一后,历代皇朝政府为此殚精竭虑,经过了对汉魏荐举制的反思和借鉴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历史教训,终于在隋唐创立了代表社会公正趋势的科举制。

    ——摘编自李宝臣《文化冲撞中的制度惯性》

    (1)概括指出促使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历史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三代之治”的政治理想在科举制中的体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文明财冨的重大特征之一是它的共享性。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财富。另一个特征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远处于受惠者地位。……16〜18世纪,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而中国却未走向世界。然而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的自身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地进行着。

    材料二1854〜1868年的14年,日本出版有关炮术、用兵、筑城(军事工程)方面的译著达262部。但也并非只研究军事,学习西方文明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了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学。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洋学家开始涉足向来被视为禁区的社会科学和政治思想领域。

    1842〜1872年,中国政府被迫签订76项不平等条约,而西方则从中国攫取了22项重大特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彳匕的过程。

    (1)概括材料一中马克垚的主要观点。以近代中国为例,阐释“文明的交流却仍以它的自身惯性和自己的规则持续地进行着”的含义。

    (2)根据材料三,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