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0 题,选择题 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0 题
  1.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宣称“强国强种,惟教育者之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这主要反映了

    A. 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意探索

    B. 民主革命促进民众素质提高

    C. 国人已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D. 教育近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统计,1492~1595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回金银共约价值40亿比塞塔,留在国内的最多只有2亿比塞塔,仅占5%。材料说明西班牙

    A. 确立殖民霸主优势

    B. 未完成工商业发展的资本积累

    C. 处于贸易中心地位

    D. 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暴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A. 经济严重衷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政府管理失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陈独秀认为:“我们造国的程序是:第一步组织国民军;笫二步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第三步建设民主的全国统一政府;第四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开发实业。”材料反映出陈独秀主张

    A. 中国共产党放弃国民大革命的领导权

    B. 国共合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C. 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改造中国社会

    D. 共产国际掌握国民大革命的领导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推广

    B. 世袭制度的没落

    C. 郡县制的实施

    D. 井田制度的盛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

    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精耕细作的重要

    D. 生产效率的低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而他们都在“中国”(指华夏地区)行仁政,都成了圣人。孟子认为

    A. 以夷变夏是历史发展趋势

    B. 文化是区别夷夏的关键

    C. 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民

    D. 仁政主张源于舜和文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汇合到16世纪才开始,西方的影响到19世纪才得以加强。其主要原因是中西方缺乏

    A. 文明交流的技术条件

    B. 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C. 文明交流的历史基础

    D. 文明扩张的经济动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梭伦改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划分公民等级,开启平民参政的时代,各等级的政治权利依其财力之大小而定。第四等级

    A. 能参加四百人会议

    B. 可以担任低级官职

    C. 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D. 承担最大军事义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脱欧派以2.8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获胜,公投结果在欧洲乃至全球市场引发“断崖”效应。英国被称为欧盟中的“特殊成员”。“特殊成员”的含义是指英国

    A. 是唯一不需要寻求联盟的欧洲国家

    B. 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C. 反对世界经济全球化

    D. 对以合作求发展的前景不乐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宜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这一“心照不宣”

    A. 体现了冷战局势的级和   B. 意在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 说明三国有着共同利益   D. 道免了世界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6世纪英国一个典型农户年产5吨谷物,同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农户年产量仅为英国的40%,19世纪中叶也没有达到英国16世纪的水平。中英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

    A. 经营方式

    B. 社会制度

    C. 工业革命

    D. 经济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设的,政府的体制只要对国家的文明有利,君主也好、共和也好,不应拘泥名义如何而求其实际。有史以来,世界各国的政府体制,虽然有君主专制、君主立宪、贵族专制、民主制等不同的体制,但是不能单从体制来判断哪种好、哪种不好,最重要的是不偏于极端,君主未必不好,共和政治也未必都好、评论政治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徒慕虚名,况且,政府的体制不是千篇一律的

    ——摘自(日)福泽谕古《文明论概略》

    运用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体现与文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海上丝路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丝路架构的市场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减少地租,减轻利息,降低农民受地主剥削的程度,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和当地恶霸。将农村人口划分为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和地主。贫农、雇农是土改依靠的对象,中农是团结的对象,中立富农,地主被定为剥削阶级,是土改打击的对象。实行“中间不动两头平”,没收地主土地分给贫雇农,保存富农经济,坚决团结中农

    ——根据《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研究》

    材料二:1948年“大韩民国”政府成立以后,为了缓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经济,1948年9月,“政府最终采纳了一项以有偿征用和有偿非配为基础的改革土地所有制的政策”,李承晚政府开始出售日本殖民者手中没收的“归属土地”。为了达到“废除租佃制、耕者有其田”的目的,1949年6月,李承晚政权规定了《土地改革法》,政府通过赎买地主的土地然后再有偿地出售给佃农的方法,实现国家土地的再分配。政府规定;自耕农所占耕地的规模一般是水田三町步、早田六町步,以此为标准,超过部分由政府没收,有偿分配给无地或者少地的自耕农或佃农。

    ——以上材料摘自《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和韩国的土地改革,指出二者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国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