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共49处中今山东占了12处,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1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这反映出

    A. 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

    B.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 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

    D. 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

    A. 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 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 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D. 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

    A. 弱化了君主权力

    B. 扩大内阁决策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使辅政制度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

    A. 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

    B. 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D. 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淄流,以终余年。痛矣,……今者满庭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此令!”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主要目的是

    A. 改良社会风气

    B. 恢复汉族传统

    C. 推翻专制统治

    D. 革除满清恶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后人誉为西方“史学之祖”,他在其著作《历史》中声明:“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但我绝无义务相信他们,这适用于整个这部书。”这种主张

    A.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

    B. 反映了理性的研究历史的精神

    C. 表明他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

    D. 说明希腊人对历史规律的探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5世纪,意大利掀起了一股艺术品投资和消费热潮。教堂、公共建筑内装饰着宗教画和雕塑,私人住宅悬挂着个人或宗族肖像和小型人物雕像。美第奇家族购买一件希腊式花瓶花费4850弗洛林,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向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吉尔伯蒂订制的一件法冠耗资3.8万弗洛林。这一现象

    A. 表明资产阶级热衷于艺术品投资

    B. 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

    C. 表明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导致社会奢侈风气盛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签署的“禁穆令”(暂停中东部分国家移民入境)被联邦法院裁定为违宪,予以终止。这反映出美国

    A. 行政权力服从于司法权

    B. 总统权力受到国会制约

    C.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D. 联邦法院享有特殊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材料表明

    A.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化

    B. 马克思主义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C. 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的影响发生变化

    D. 西方学者逐渐认同社会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

    A. 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B. 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C. 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

    D. 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材料二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

    ——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

    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简要分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28卷记载,“杂记言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同时,西域的各种观赏动物和牲畜,也随着丝路的开通而传来中原。西域的“天马”、驴、骡、牦牛、骆驼的引进,为内地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而西方犀牛、大象、狮子、鸵鸟、大狗、鹿等观赏动物的输入,则为中原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

    ——据陈频《张骞凿空西域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述论》整理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条件以及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交流的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总计

    全国共计

    92.8

    164.9

    197.6

    190.1

    166.8

    171.1

    166.7

    161.1

    93.9

    1405

    四川

    10.3

    17.1

    29.6

    26.6

    34.5

    36.7

    35.2

    39.1

    28.3

    257.4

    河南

    12.7

    32.4

    26.4

    38.4

    24.3

    21.4

    20.6

    11

    2.5

    189.7

    江苏

    1.8

    2

    0.1

    3.8

    广东

    3.5

    8

    13.2

    12.6

    10

    12.2

    10.4

    18.9

    3.6

    92.4

    陕西

    3.7

    6.9

    12.6

    12.7

    8

    9.9

    11.8

    14.5

    8.6

    88.7

    黑龙江

    山东

    1.3

    16.2

    0.1

    17.6

    湖南

    19.1

    22.1

    22.3

    21.6

    16.9

    20.8

    18.4

    10.1

    5.4

    156.7

    材料1937-1945年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征发壮丁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

    (注:此表中的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两则抗战期间各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要求:信息清晰、合理、史实准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