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1 题
  1. 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后,若运往内地,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照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税法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这有助于

    A. 推动上海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 推动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C. 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的管理

    D. 提高民族工业品的竞争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

    A. 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

    C. 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 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体现了

    A. 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 社会权势有所变动

    C. 分封制度的彻底瓦解

    D. 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

    A. 强调对中央的服从

    B. 注重对庶族的倾斜

    C. 突出基层实践经验

    D. 体现公开公平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儒服又称“方巾衫”,是明代文人学士的专属身份服饰;到明代后期,市民阶层皆尚儒服,以至出现“满城文运转,遍地是方巾”的现象。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

    A. 文人学士地位低下

    B. 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C. 文化重心下移趋势

    D. 城市市民队伍壮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A.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B. 中国被迫开放了福州等通商口岸

    C. 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 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世纪后期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

    A. 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

    B. 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C. 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

    D. 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A. 各派合力促进辛亥革命发展

    B. 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 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出口商品贸易比重表(占总值%)。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年份

    进口商品

    出口商品

    钢铁和机械

    棉纱及棉制品

    棉花

    矿砂及金属

    1925年

    6.5

    20.7

    3.8

    2.9

    1928年

    7.2

    15.8

    3.4

    2.1

    1931年

    9.3

    7.9

    2.9

    1.6

    A. 中国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

    B. 中国在国际市场份额中居于优势

    C. 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 民族工业在“一战”后迅速萧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中共中央在《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并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一决议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B. 导致“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C. 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三省等地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史称“北方谈话”。他指出,“四人帮”要搞的“穷社会主义”荒谬至极,我们“要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北方谈话”

    A.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 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来

    C. 实现了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

    D. 为农村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长安城是一座“国际都会”,但实施的是以坊里封闭为基础、以彻夜宵禁为手段、依靠强力警治禁卫力量的“封闭式静态管理”。宋代街市敞开之后,城市面临严重的治安问题:繁华商业区鱼龙混杂,流氓无赖横行街巷;流民、难民、退伍军卒及失业工匠流散社会,威胁社会安宁;一些商贩买卖货物以假充真骗取钱财。宋政府为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京城在“都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称做“厢”。厢下设有“军巡铺”,是基层治安机构,主要负责疏理交通、清理路沟、洒扫路面、处置打架斗殴结伙吵闹、追捕盗贼、逃犯等。宋代将居民以街巷为单位编列起来进行管理,并推行“户牌制”,每户设置户牌,便于查找、控制。宋政府下令缩短宵禁时间,缩小宵禁范围。宵禁期间,由防隅巡警和居民实行联巡。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治安管理面临挑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驿使图”(下图)为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墓葬壁画,该画绘于公元3世纪左右,画面是一个驿使头戴黑帽,身着短衫,一手持缰,一手拿“邮件”,驿使面部五官缺少嘴巴。对该文物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 汉代绘画注重吸收外来美术风格

    B. 能够说明当时西北边境军情紧急

    C. 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需要

    D. 体现了真实而又写意的绘画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金融业有显著发展,尤其是典当业日趋发达,当铺遍布全国。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十几万两。经营典当业的主要是商人,此外还有地主、官僚等。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金融业务。

    ——摘编自孔祥毅《明清中国金融革命及其货币商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典当、票号等传统金融机构继续发展。外商在1845年将银行公司植入中国的通商口岸。清末,外国银行不仅经营对清政府的贷款、而且操纵中国外汇市场,直接控制了中国金融业。受西方证券的影响,1872年轮船招商局发行了首张公司股票。1896年光绪皇帝批准设立“亦中亦西”的中国通商银行,民族银行公司由此产生。1904年和1908年清朝借鉴英日等国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经验,设立了户部及交通两家国家银行。1903年后,清政府设立商部,对银行、保险立法,赋予商部兼管证券及保险的职权;规定户部为银行的监管机关。晚清的72年间,中国发生过13次较大的金融风潮。其中1910年上海发生金融危机,政府无力管理金融市场,社会陷入混乱。

    ——摘编自孙建华《晚清金融创新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金融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金融业出现的新变化并对其评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里的重要成分,是支撑祖国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精神支柱。下表是不同时期思想家或政治力量对此认识的摘要。

    高骈(唐朝)

    “万里驱兵过海门,此生今日报君恩。”

    顾炎武(明清之际)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义和团运动

    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收回利权运动

    主张文明排外,通过“合法”手段并付出高昂代价收回部分路权。

    辛亥革命

    孙中山提出“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

    国民革命运动

    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中共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还同美英帝国主义结成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

    解读材料,从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18年底,梁启超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的身份赴巴黎进行活动,之后游历了欧洲诸国,至1920年初回国。在欧行中,战后欧洲的满目疮痍、西方社会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对“一战”和欧洲文明的反思,都对梁启超的思想产生了震动。在《旅欧心影录》中,梁启超说:“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他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认为中国人对世界文明有大责任。他说:“我的可爱的青年啊,大海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梁启超认为,建设强大国家要靠全体国民,要靠改造国民心性。而改造国民的心灵,需要有耐心。梁启超特别强调,救国强国之路,是万万急不来的。

    ——据张琳璋《梁启超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一战”前后思想主张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思想主张的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