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5 题
  1. 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在向政协代表作《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时提出:“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我们虽然不是联邦,但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行使民族自治的权利。”这主要说明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 是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需要

    B. 是国情和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C. 是中国革命长期实践的产物

    D. 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需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革命力量的火花”是指

    A. 水力

    B. 核能

    C. 煤炭

    D. 电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伊丽莎白女王(1533—1603)声称“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其主要目的是

    A. 积极应对与欧洲大陆强国的海权争端

    B. 为《航海条例》的颁布提供理论基础

    C. 为殖民掠夺、争夺海上霸权制造借口

    D. 致力于与欧洲各国开发海洋实现共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①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③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反攻的开始

    ④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A. 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B.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英国教会在上海创办的印刷厂曾出现“牛拉机器印刷”的怪事。据传教士回忆:“这个前景在国内(指英国)引起极大兴趣,为了满足当时估计的需要,……预订了《圣经》100万册。……几部大机器从英国运往上海,安装后,以牛车为运转工具,立即开始昼夜印刷。”对该史料解读合理的是

    A. “这个前景”应该是指鸦片战争英国的胜利

    B. “这个前景”应该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C. “牛拉机器印刷”反映了中国近代印刷业竞争的激烈

    D. “牛拉机器印刷”反映出英国印刷技术的落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材料中“到了成熟的地步”最主要的理论是

    A.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 新民主主义理论

    C.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D.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一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来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庭提出诉讼。依据罗马法,法庭应该(  )

    A. 判处奥赫死刑   B. 不予受理

    C. 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   D. 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

    A. 天子赐予的井田   B. 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 租种的诸侯土地   D. 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国必须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美国此举的目的是(   )

    A.恢复发展西欧经济             B.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

    C.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D.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苏格拉底说:“普罗泰格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罗泰格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A. 否定神旨

    B. 忽视道德

    C. 善于诡辩

    D. 轻视教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到:“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里描述的是

    A. 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热情

    B. 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积极性

    C. 抗日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化中心发生转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②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③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④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06年,湖北、江苏、河南、江西等省废除了跪拜礼。下级官员见上级之礼改为初见三揖,常见一揖,以示尊重对方人格。但有些下属见到长官时,仍还存在屈膝请安之礼仪。这说明在当时

    A. 传统礼制思想受到一定冲击

    B. 维新变法运动实际效果显著

    C. 官僚阶层倾向革命成为潮流

    D. 民主政体促进平等思想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亚里士多德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柏拉图,但他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表明他

    A. 只是口头上尊敬老师

    B. 否定柏拉图的错误观点

    C. 希望突出自己的思想成就

    D. 具有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思想家是

    A. 荀况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陆九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

    A. 洋务运动的兴起

    B. 实业救国呼声高涨

    C. 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随着全球化,人们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赖,但为了“经济效益”,残酷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变成失去了正义观的人,他们崇拜资本所带来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资本本身。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 全球化加剧了人们的相互依赖程度

    C. 全球化加剧了经济竞争

    D. 全球化导致人们道德有所缺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下列选项突出反映了“价格革命”影响的是

    A. 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B. 美洲烟草出现在欧洲市场

    C. 欧洲移民开始进入美洲

    D. “圈地运动”在英国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钱乘旦的《世界现代化历程》对美国的创新进行了评说,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材料中“美国的创新”在经济上体现为

    A.允许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B.首创了福利国家制度

    C.政府对经济领域加强干预

    D.实行了计划经济模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局限是

    A. 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B. 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C. 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D. 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894年7月2日,一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有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东洋竹篮仔、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此广告反映出

    A. 市民饮食的变化

    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C. 报纸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

    D. 物质生活时尚的西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70年4月26日,英国《星期日快报》评论说:这次向空间进军的成功,意味着毛泽东和他的科学家通知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核大国,中国也具备了投掷洲际距离的核武器的能力。此报道所评论的“成功”

    A. 使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 表明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C. 使中国打破了西方核威胁

    D. 得益于高等教育空前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塞翁失马”的故事出自《淮南子》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A. 老子

    B. 庄子

    C. 孔子

    D. 孟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材料二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相当巨大的份额。知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最终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曾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被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但所发官票、宝钞流通壅塞,信用日衰,至成丰三十一年,官票绝迹,宝钞形同废纸。因而,自同治帝以后的四十年间,清政府一直未再发行纸币,直至清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令》,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洋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元;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造成中国白银在鸦片战争前后流入与流出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后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