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选择题 5 题,非选择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1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5 题
  1. 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汉宋中医

    A. 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B. 深受主流思想影晌

    C. 具有强烈迷信色彩

    D.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如《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儒家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根据所学,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 孔子编写《春秋》来维护君主专制

    B. “春秋笔法”有利于历史记录的客观性

    C. 《春秋》奠定了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

    D. 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顾炎武意在强调

    A. 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 政治改革的条件

    C. 社会教化的作用

    D. 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人之一身应事接物,无非义理之所在,人虽不能尽知,然其大端宜亦无不闻者要力行其所己知,而勉求其所未至,则自近及远,由粗及精,循循有序,而日有可见之功矣。”材料所强调的观点是

    A. 格物致知

    B. 经世致用

    C. 知行合一

    D. 明道救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 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C. 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A. 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

    B. 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 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D.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根本原则是

    A. 万物同体   B. 致极良知   C. 人悦易从   D. 随材适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最能体现此“二元性”的分别是

    A. 风俗画和文人画

    B. 话本和小说

    C. 汉赋和唐诗

    D. 元曲和傩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发明本心   D. 致良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A. 《诗经》   B. 《老子》

    C. 《庄子》   D. 《离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理学的“论”

    A. 以完成儒学哲理化为基本出发点

    B.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以丰富儒家思想内涵为核心目的

    D. 以压抑人欲为最终归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以下是两副古代的戏台楹联:“乐备礼明真富贵,臣息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这主要体现出古代戏曲的

    A. 教化功能

    B. 娱乐功能

    C. 程式化特点

    D. 虚拟性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 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 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 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 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题文)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 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

    A.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 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 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 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古时人有云:治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这一治国思想与以下哪一点相同

    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剩,盗贼无有。”

    C.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汉初镇压诸吕作乱后,大臣议立新主,一致认为“(代王)仁孝宽厚, 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闯于天下”。最后代王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 这反映了当时

    A. 上古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B. 改变了治国的基本思想   C. 儒学对时政有较大影响   D. 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科技

    类别

    数学

    天文历史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35

    7

    17

    8

    8

    A. 成果大多与农业相关

    B. 重视经验实用性强

    C. 不重视对自然的探求

    D. 长时期领先于世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5 题
  1.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 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A. 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 对古代先贤的赞美

    C. 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 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A. 万物的本原

    B. 探究天理的途径

    C. 儒家的纲常伦纪

    D. 发明本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 宣扬民本思想

    B. 主张重构秩序

    C. 追求仁政德治

    D. 肯定汤武革命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儒家伦理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涵的复杂体系。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二者由于异质相互冲突,这在价值观念、精神倾向、理性方式、约束机制上都是如此。另一方面,二者又存在着一些同构契合的因素。儒家的互助交往思想、规范有序意识、自强自律精神、诚信为本原则等,可以通容于市场法则之中,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儒家伦理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与市场价值形成一种异质互补关系,如义与利、和与争、群与己、人与物等,这对于促进市场经济以至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发展同样不可忽视。

    现代经济建设的基本运行模式是市场经济。儒家伦理在我国传统文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入手,分析两者的冲突和契合面,以及如何对待他们的关系,寻找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最佳结合点,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

    ——唐凯麟《冲突、契合、互补优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吴歌是明清时期的流行歌曲,又称江南小调、俚曲、折枝儿。它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全盛时代是在明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好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交往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材料二  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言之有理即可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耳。”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想当初,这往来,也是两厢情愿,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有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你要走,由你走,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在江心上,哪希图你这一点”。

    ——摘自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不稀罕》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

    ——冯梦龙《黄山迷》

    材料三  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之后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是什么?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