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7 题,其中:
单选题 26 题,选择题 9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6 题
  1. 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

    A. 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 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C. 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

    D. 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到‘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A. 由北向南迁徙

    B. 迁徒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

    C. 加速南方开发

    D. 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 统治者的偏好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周王族作为原商朝西方的一个“小国”战胜强大的商王国,成为中原新的统治者,不能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周武王克商后“自夜不寐”、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状态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表现。在“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思想指导下,周初统治者

    A. 将新征服的土地分封给同姓亲族

    B. 建立了内外服制度

    C. 加强中央集权

    D. 采取了分封政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占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 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 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皇权强化

    B. 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民主思想的出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隆庆三年(1569),大学士高拱上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皇帝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明代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这些史实折射出

    A. 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B. 商业贸易繁荣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

    C. 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

    D. 商业空前繁荣影响了士大夫的认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A.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B. 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 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D. 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说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A. 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 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 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在兵制方面,宋朝基本不再采用征兵制,而采用雇佣性质的募兵制度;在征调徭役方面,北宋中期采用雇募法,不再单纯使用无偿征调农民等服役的办法;在官府征调工匠服役方面,由单纯的轮差制度改为差雇制度,国家给服役的工匠一定报酬。这反映出宋代

    A. 取消了制度层面的强制措施

    B. 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

    C. 法律制度已经相当健全成熟

    D. 劳役地租完成向货币地租的过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A.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A.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 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 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

    A. 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

    B. 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C. 说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A.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 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 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石陪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材料说明

    A. 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

    B. 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C. 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

    D. 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 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

    B. 国家的统一日益成为政治现实

    C. 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

    D. 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有学者曾提到,秦始皇为何不以大规模的人像代替数目繁多的兵俑?为何不用超人的神如印度教的传统?兵马俑的这些独有特色,反映了秦朝

    A. 皇权的至高无上

    B. 神权色彩明显

    C. 按军功授予爵位

    D. 文化专制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判断,“它”的设置

    A.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制度

    B. 较好的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权利

    C. 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体制重大变革

    D. 初步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A. 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 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 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等,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C. 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在唐贞观、永徽时期,永业田只有五品以上勋官和“家贫卖供葬”及“狭乡乐迁就宽者”的一般百姓方可货卖;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田令》又增补了“流移者(包括未经政府批准的流亡人户)”也可货卖。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

    A. 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B. 阶级矛盾尖锐

    C. 土地买卖限制放宽

    D. 政府管理失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拙”。由此看来,汉武帝时

    A. 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B. 中央机构较之秦代有所调整

    C. 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 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9 题
  1.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 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 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 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 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据统计,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民用水为14项。这说明唐朝时期

    A. 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C. 民生问题被长期的忽视

    D. 财政支出的主体是水利工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政府开始颁给州县官员格式固定的“历子”,令一一填写。其内容包括户口税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招诱流民、公平执法、摒除盗贼等项目。任满时携至京师,以,为年终考核及终任以后赏罚升黜之凭据,“敢有妄书功劳”者皆予除名。据此可知

    A. 完善地方考核利于中央集权

    B. 廉政与监察是强化皇权的关键

    C. 制度的创新受到时代的局限

    D. 保护小农经济是政策的出发点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

    A. 孟子的性善论   B. 孔子礼的思想

    C. 荀子的性恶论   D. 佛教的天命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A. 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 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C. 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

    D. 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唐代尚未使用雕版印刷

    B. 宋代已广泛使用活字印刷

    C. 宋代活字印刷日臻完善

    D. 宋代雕版印刷术普遍使用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康熙四十五年(1705年)直隶一些地区,有地10〜40亩者占户数的51.5%,而100亩以上者占17.7%。雍正二年(1724年),官庄、旗地与屯田合计约0.54亿亩,仅占全部拼地面积的7.4%。乾隆时代,中国一些地区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这说明,这一时期

    A. 农民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

    B. 土地过度集中现象较为严重

    C. 政府对土地管理失去控制

    D. 农民无地可耕问题得到解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这说明当时

    A. 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

    B.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

    C.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 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材料:唐玄宗后期,边镇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使唐朝的军事形势由原来的“内重外轻”逐渐变成“外重内轻”,这与府兵制度的瓦解密切相关。由于府兵必须自备兵甲衣粮,所以服兵役是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在均田制推行较好时,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这种兵制还能勉强维持。后来均田制解体,农民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少,生活尚难维持,沉重的兵役就更无力负担了。边将们对待士兵极其残酷,他们为了侵吞士兵携带的财物,强迫士兵白天服苦役,夜间住地牢,折磨致死。到京师进行宿卫的府兵,境况也极差。农民为了逃避兵役,有的向来设军府的州县迁移,有的甚至烫坏手足,到了749年(天宝八年),“折冲府至无兵可交”,因此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

    唐玄宗开元年间,无论京师宿卫、边镇戍兵乃至地方武力,已基本上被募兵制所替代。大致来说,士兵的军器、衣粮都由政府发给,长期服兵役,他们是被雇佣的职业兵。当时唐朝的全部兵力约为57万多,而全国的边镇兵员共有49万,马8万匹,精兵猛将都聚集在边镇。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政府废除府兵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  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增长的临床药物需要,两宋政府在历代医药行政管理基础上进行多次药政改革。多次修订本草,北宋974年,宋太祖亲为《开宝重定本草》作序,宋仁宗嘉祐六年编写《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本草图经》。中央设立了翰林医官院,掌管官吏军民疾病,后成为培养医学生的场所;同时地方上增设药局,以帮助百姓治疗疾病。专门设立了“收卖药材所”,并设立药官鉴验药材的优劣真假,严禁将不良的药物制成熟药,实行药物销售的国家专营政策。百姓不能及时买药物、误病情,则杖责一百。南宋孝宗隆兴二年,两淮瘟疫流行,朝廷命令和剂局(掌管配制药品出卖)赈灾药四万帖,派使臣遍诣两淮州县乡村散给。京城药局的五个门市每年上交四十万缗,占国家财政收入的0.67%。

    ——摘编自郭慧《宋代药政革新的社会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药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药政改革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