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44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39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4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 题
  1. 1949年.《人民日报》相继刊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电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等报道。据此可知此时

    A. 中共已转入战略反攻   B.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C. 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D. 北平和平谈判已经开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9 题
  1. 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而悲惨的自然状态,寻求和平并使和平得到保障,就互相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将原有的所有自然权利交给主权者。而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宣布。这反映出,霍布斯的思想

    A. 背弃了主权在民说

    B. 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C. 符合共和主义理念

    D. 完善了社会契约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A. 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 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C. 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 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为我国部分人大权力的首次行使情况统计表。表格内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使的权力

    人大常委会名称

    行使时间

    第一次进行执法检查

    辽宁省沈阳市人大常委会

    1983年

    第一次建立代表向选民述职制度

    河南省舞钢市人大常委会

    1993年

    第一次人大常委会质询权的行使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

    第一次实行代表公示制度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

    2000年

    A.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促进了立法工作的开展

    C.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D. 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19年,翻译家林纾在小说《妖梦》中,写阴曹地府中有一所“白话学堂”,其校内有“毙孔堂”,门上有一联“禽兽真自由,要这伦常何用;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这表明林舒

    A. 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B. 与传统文化决裂

    C. 主张普及白话文

    D. 反对文学革命中的激进倾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B. 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 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

    D. 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1837~1913年),通过“摩根体制”把美国企业资本的1/4集中到自己麾下,一批科学家为之所用,并曾以一己之力拯救1907年金融危机。华尔街有个说法:“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公元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大企业时代到来导致金融危机

    B. 垄断资本操控了政治生活

    C. 摩根成为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D. 垄断组织顺应了时代需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他们认为感情比理性更可靠,主张自由创造和效法自然。他们一般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留着长发,不修边幅把人性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这一流派是

    A. 新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16年11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理事会上指出:“中方愿继续与各方一道,发扬‘上海精神’不忘初心,携手前行。”材料中的“上海精神”

    A. 推动了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合作

    B. 体现了我国的多边外交理念

    C. 说明中国成为亚洲的主导力量

    D. 促进了亚洲国家矛盾的解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重要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组织和参加的革命活动。

    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D. 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 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B. 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C. 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 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D. 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西方哲学家罗素说:“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其中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下列事件能够为其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的开辟

    C. 殖民扩张

    D. 德意志的统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这是由于古希腊:

    A. 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

    B. 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

    C. 行政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

    D. 实行了行政机关权力平衡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A. 分权较大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

    B. 三权分立利于克服邦联制弊端

    C. 分权是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权益

    D. 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瓦肆等娱乐场所的盛行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出现“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的现象,反映了

    A. 列强侵略使中国社会动荡物价上涨   B. 市场饱和米价下跌农民生活艰难

    C. 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使农民生活艰难   D. 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市场不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以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

    A. 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 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 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D. 仍固守“天下一统”“朝贡贸易”的政治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

    A. 南昌起义

    B. 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这一修正案

    A.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B. 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

    C. 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世界文明史》曾提到“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他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从中可以看出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A. 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

    B. 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C. 防范公权力侵害私权利

    D. 个人权益高于国家利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十七世纪,一群清教徒移民北美,他们的领袖约翰·温斯洛普说:“我们必须想到,我们要做山上之城。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看着我们。”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他们的后裔所建造的“山上之城”(出自《圣经》,意思是为万众敬仰)

    ①以创立新制度、传播新文明为己任

    ②以权力分立和制约平衡为原则

    ③以保障天赋人权为出发点

    ④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描绘的理性王国为蓝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 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 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在辛亥革命的下列成果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走上新台阶的是

    A. 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B. 颁布了《临时约法》开始民主宪政的历程

    C.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 按“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建立新的政权机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明朝对理论数学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阶段,但实用数学的普及程度超越以前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各种公式和法则编成歌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 说明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C. 表明古代数学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D. 推动了数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评述中说:①家向往太古,②家向往禹世,③家向往西周,④家肯定今世和将来。这里①、②、③、④分别应该是指

    A. 儒、道、法、墨

    B. 道、儒、墨、法

    C. 道、儒、法、墨

    D. 道、墨、儒、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27年5月30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革命的电报中指出:“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共产党

    A. 积聚城市暴动的武装力量

    B. 纠正土地革命中的过激行为

    C. 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D. 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

    A. 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

    B. 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

    C.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

    D. 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 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B. 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 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D. 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康熙八年(1669年)开始,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曾为明王朝藩王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予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即实行“更名田”。关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B. 促进了清朝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现象

    D.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类通过社会契约结合起来,共同协作,“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集体的意志即公意(公共的利益),公意不能违反,“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公意至上,放弃个人自由具有专制主义倾向

    B. 个体服从公意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体现

    C. 卢梭的思想只能实现于小国寡民的国家

    D. 这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说的鲜明体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家庭人口

    项目

    数量(单位:钱)

    5人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役

    2989

    日常开支

    7950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A.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 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 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 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

    国家

    西班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倍数

    4.2

    3

    2.6

    2.2

    A. 社会分化正在加速

    B. 商业革命影响深刻

    C.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经济水平决定物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如下图所示,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据此判断下图所列四个国家从左至右依次是( )

    A. 英国中国美国德国

    B. 德国英国美国中国

    C. 美国中国德国英国

    D. 英国德国美国中国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

    A. 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B. 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

    C. 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

    D. 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如果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1950—1959年、1960—1971年、1972—1977年、1978年以后,下列示意图最能准确反映上述阶段我国科技引进情况的是

    A.

    B.

    C.

    D.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读下图,据此可知

    A. 经济特区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

    B. 经济特区带动了全国的发展

    C. 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

    D. 对外开放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1937年8月12日,国民政府制定的《战时电影事业统制办法》规定:“中央电影摄影场会同军委会政训处电影股,联合上海各影业公司合组一总机关,由中央电影事业处负责总其成,指挥及分配全部工作。"这一规定旨在

    A. 强化对思想的引导

    B. 促进电影产业发展

    C. 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 巩固抗日统一战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合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 推动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C. 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隶属地位   D. 摆脱了全球经济危机痼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一带)后,在原有五郡基础上增设云南、兴古二郡,是为“南中七郡”,以分其势力,使南中地区进一步郡县化;袭用秦汉分封“蛮夷邑君侯王”之策,尽量少留汉官兵,利用当地夷帅或方土大姓进行统治。鉴于昆明、叟等族“征巫鬼,好诅盟”之俗,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民看到这种象征和平的图谱,甚为高兴,争先拿回家供奉,以期上佑友善局面。诸葛亮还令下属官吏常与夷民“投石结草”,拜为兄弟,互示友好。诸葛亮还“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飞军”;又“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界,以实二郡”。诸葛亮允许汉族人迁徙到南中地区,还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使夷越诸族逐渐掌握了用铁制农具进行生产的技术

    ——摘编自白翠琴《论蜀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之策》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诸葛亮治理南中地区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  十七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在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非是来自帝国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之上。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实。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刻度作为标准,但是他在英国十七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的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十七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结论

    1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2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

    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他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

    但丁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4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义和团运动扑朔迷离,难以洞察真相。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表中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结合所学史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医卫生极端落后。1950年前后,东北各省率先自发采用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办法兴办基层卫生组。1951年,卫生部要求基层人民政府加强基层卫生工作,大力训练“接生员”等初级卫生人员,号召个体医生组建“联合诊所”。195年,山西、河南、贵州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合作社自发组织的保健站和医疗站。它们基本是在乡政府领导下,以自愿为原则,每个农民缴纳几角钱保键费,便可享受免费预防保健及免收挂号费、出诊费、注射费的服务。到1956年底,这些省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发展到1万个,医务人员约10万人。1960年,中共中央分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随后,卫生部大批卫生技术人员下乡,培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广泛建立合作医疗学习范本。6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20%~30%,到70年代末,全国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摘编自姚力《中国共产党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与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