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5 题,填空题 5 题
简单题 22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

    A. 208年,赤壁之战

    B. 220年,曹丕称帝

    C. 221年,刘备称帝

    D. 222年,孙权称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 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 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所走过的路,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借鉴。学习了夏商两朝的灭亡,给你的启示是

    A. 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 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C. 任用贤者,勤政爱民

    D.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某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记载于(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 C.丝帛 D.宣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

    A. 皇权专制 B. 任免官吏

    C. 思想控制 D. 言即法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A.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莘莘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人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A. 长安

    B. 洛阳

    C. 咸阳

    D. 开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A. 农业的起源

    B. 手工业兴起

    C. 商业的发展

    D. 畜牧业繁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A.刘邦、项羽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陈胜、吴广起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当代中国,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当仁不让于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从汉代开始,我国文化出现了中外交汇的特点,下列成就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兰亭序》 D.龙门石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老师在介绍某处原始文化遗址时出示了下面几幅图片,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 D.半坡遗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成语“桀犬吠尧”、“助纣为虐”中的“桀”和“纣”分别是哪两个朝代的暴君

    A.夏、商 B.商、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观察下列的图示,请你判断①和②处所应填写的内容是

    A.分封制、桀 B.禅让制、纣 C.推选制、启 D.禅让制、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列描写公元前350年生活中咸阳的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是不可能的( )

    A. 他在一次战斗中杀敌有功,得到了几十亩地的赏赐

    B. 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因粮食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C. 接着,他用卖粮食得来的钱,又添了几十亩地,成了小地主

    D. 45岁后,他卖掉所有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以后只留下一种。请问秦统一后留下的“一种”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  )

    A.甲骨文 B.行书 C.小篆 D.隶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屡败屡战的刘邦,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衣锦还乡,刘邦建立的朝代,史称

    A. 西周

    B. 东周

    C. 秦朝

    D. 西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下面示意图反映了哪个朝代的历史?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唐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加大了反腐力度,经监察机关“拍苍蝇,打老虎”发挥了重要作用,查处许多大案要案,人民无不拍手称快。历史上汉武帝时期实施的此类措施是

    A.设御史大夫 B.设丞相 C.实行推恩令 D.设刺史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图是我国某游览胜地的实景照片。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灵渠 B.长江 C.大运河 D.都江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新疆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统辖的标志是

    A.西域都护的设置 B.汉武帝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军事反击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西汉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列各项中,作为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是

    A.河姆渡遗址考古出土的“稻谷”“骨耜” B.“女娲补天”的传说

    C.电影《荆轲刺秦王》 D.小说《封神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改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孝文帝)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汉姓

    (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

    (2)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反映了哪次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战争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战争是改朝换代的一种方式)

    商朝末年,由于商纣王在位时统治残暴,荒淫无道,最后被西周取代。

    (1)请问:“武王伐纣”时通过一场什么关键性战争灭亡商朝,建立西周?

    (战争是实现统一的一种形式)

    下图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写诗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2)李白的诗称赞的是谁?称赞的是他的什么功绩?

    (战争是奠定局势的一种因素)

    东汉末年,东汉王室走向衰落,出现了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群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3)为了控制和统一北方,曹操和袁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进行了一场什么战役?

    (4)后来曹操又与南方的孙权、刘备展开了一场激战—赤壁之战,它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论语》英译本前言(1691年出版)

    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材料一提到的“这位哲学家”是哪位历史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哪项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及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笆,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材料二 下图是两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 公元前138年,某人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某人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 沿着这条道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扰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任意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

    (3)材料三中的“某人”指的是谁?

    (4)结合材料四,你怎样总结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照抄原文不得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方便记忆,某同学绘制如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回答:此示意图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材料二

    (2)根据图1回答: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主张?图2和图3反映出秦朝在经济和文化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汉汉武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采纳谁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5 题
  1.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________)。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王朝是(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周建立于公元前______ 年;西汉建立于公元前______ 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______ 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______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把都城迁到 ______;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______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______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