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单选题 30 题,选择题 3 题,null 1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0 题
  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考试的做法起始甚早,如乡兴贤能过程中的射选,贤良的策问,秀、孝的策试等,皆可视作不同类型的考试”。材料反映出

    A. 科举制具有一定历史渊源

    B. 选官方式丰富多样

    C. 古代选官唯才是举

    D. 考试选官已成趋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甲骨文合集》记载: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占卜师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这反映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神权高于王权

    B. 国王没有实现集权

    C. 宗法制成为主导

    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下列的西周诸侯国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是

    A. 晋国和秦国   B. 燕国和宋国

    C. 鲁国和齐国   D. 鲁国和燕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B. 无法选拔出真正的治国之才

    C.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高效廉洁

    D.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皇上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六部长官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材料表明军机处

    A. 封闭性强,有利于政令执行

    B. 是君权的附庸,无行政决策权

    C. 权力很大,凌驾于六部之上

    D. 官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 政府部门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政府部门之间互相牵制

    D. 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北宋派文臣以朝臣身份出守州郡,官名为“权知军、州事”。“权”,有临时之意,意谓随时可以罢去。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设转运使为路级财政长官,兼具监察官的身份。这些措施的实质是

    A. 对地方行政加以监察

    B. 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

    C.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D. 防止了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之法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

    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 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

    D. 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 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B. 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 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古代某机构的职责是“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及一应不公不情等事”,为“天下耳目风纪词”。该机构可能是

    A. 中书省   B. 枢密院   C. 宣政院   D. 都察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题文)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著名学者工学泰指出,“士大夫”的含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及其以前,“士大夫”中的“大夫”和“士”是贵族的两个阶层,宋代之后的“士大夫”的含义是“文人士大夫”,是普通民众中的精英。唐宋之际“士大夫”含义的变化是由于(  )

    A. 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B. 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

    C. 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D. 理学对文化大力推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春秋时期,诸侯国争夺王位现象频繁发生,像齐国公子小白、晋国公子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主要反映当时(  )

    A. 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B. 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C.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D. 诸侯争霸异常激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

    A. 周王室安全

    B. 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

    C. 王位世袭制

    D. 嫡长子继承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 中央设三公九卿

    C.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

    A. 标志着行政体系的成熟

    B. 增强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 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D. 降低了监察部门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材料中“天下一大变局”产生的影响是

    A. 分封制度加强

    B. 官僚政治确立

    C. 宗法制度形成

    D. 井田制度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 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表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整理而成。根据表中的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官吏职责,判断其所对应的官僚机构分别是

    官僚机构

    机构职责

    掌典领百官。

    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通“专”)判省事。

    掌佐天下执大正,而总判省事。

    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

    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B. 尚书省、礼部、中书省、户部

    C.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

    D. 户部、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曾任首辅大臣的叶向高感慨地写道:“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据此可见在明代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拥有票拟权后位高丞相之上

    C. 阁权与君权容易发生权力冲突

    D. 内阁专权本质上缘于专制皇权体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C.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唐宣宗认为大将李燧德才兼备,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在皇帝任命诏书已经发出后,门下省给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唐宣宗听了理由也觉得任命不恰当,便叫人骑快马追回诏书。据此可知

    A.皇权受到制约

    B.皇帝昏庸无道

    C.门下省行使谏议权

    D.当时选官看重品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元世祖诏立“中书省”总理全国军务,所谓“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不仅总管内外,而且也统辖六部,三省制变成名副其实的一省制。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由三省向一省的转变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 有效防止重大决策的失误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力图解决宰相专权的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据《唐律疏议》记载,唐代政府规定了办公和批转公文的时限,凡内外百司所受的上奏文书皆印发其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否则会按“稽程”罪受到刑事处分。此规定有利于(  )

    A. 加强反腐力度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强化中央集权   D. 削弱宰相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 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B. 宗法制盛行

    C. 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扩大统治区域   B. 缓和蒙汉矛盾

    C. 加强控制地方   D. 发展地方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明朝皇帝仁宗指出: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明朝实行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 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 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

    D. 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 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 加强了专制皇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战国时期,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如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郡)守,以拒秦、韩”。朝廷往往授予这些“郡守”节制周边县域文武官员,统一调度县域人、财、物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权力。这反映出当时

    A. 各诸侯国设郡由郡守管理地方   B. 负责地方管理的郡守都是武将

    C. 郡的设置具有巩固国防的意图   D. 吴起变法加强了魏国集权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秦代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这一规定客观上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行政权的控制

    B. 规范了中央官吏的职业道德

    C. 有利于通过制约机制以加强皇权

    D. 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某研究性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元代行省制度研究》、《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A.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   D.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有史学家认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是指

    A. 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使宰相能各司其职

    B. 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彻底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D. 既保证了中央集权,又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中央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