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 削弱王国势力

    B. 恩泽贵族

    C. 实现民族交融

    D. 增加税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4 题
  1. 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

    A. 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

    B. 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D. 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维护家庭和睦、安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孝”这种传统美德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

    A. 创立皇帝制度

    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

    C. 推行郡县制度

    D.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出分封制

    A. 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   B. 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 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   D. 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贵)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由此可知该制度

    A. 打破了贵族特权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提高了官员素养   D. 实现了社会平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某历史老师在讲授某知识点时举例:“从一棵树上剪下一根分支移栽,该分支会成长为一独立树干。”他旨在说明

    A. 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

    B. 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

    C. 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

    D. 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帝尝召缙等日:“尔七人朝夕侍左右,朕嘉尔勤慎……因各赐五品服。”又以立春目赐缙等金绮衣,与尚书埒(等同),缙等入谢,帝日:“代言之司、机密所系,且旦夕侍朕,稗益不在尚书下也。”据此判断,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说法正确的是

    A. 材料中的两个“帝”是指明太祖

    B. 内阁官员与六部尚书地位相等

    C. 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重要机构

    D. 内阁代替皇帝处理机密的重要事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A. 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

    B.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 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

    D.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自边徼犬牙万里之远,皆上所自制命。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有专官掌控),彼监此临,互无统属。”材料描述的局面应当是

    A. 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 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C. 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D. 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

    D. 限制了皇权滥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D.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 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 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 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将全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最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德的可能。”这一制度应是:

    A. 郡国并行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

    A.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 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 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题文)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 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 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 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 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指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御史制度

    D. 郡县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划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A.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宰辅是指帝王的辅政大臣,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

    A. 三公九卿制二府三司制三省六部制中朝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

    C. 二府三司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中朝制

    D. 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断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明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其评价的是

    A. 国与国的关系

    B. 嫡长子继承制

    C. 分封制

    D. 三公九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官员上朝礼仪日渐宽松和谐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 君臣关系由隶属演变为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

    B. 汉朝刺史制度

    C. 唐朝三省六部制

    D. 元朝的行省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国家)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唐)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材料揭示出宋朝

    A. 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B. 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C. 根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D. 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据统计,希腊的土地面积中,超过80%是崎岖的山地,只有不到20%的土地可供耕种,境内也没有大河可资灌溉。这一地理环境直接导致了(  )

    A.实行城邦政治

    B.造船、航海业发达

    C.粮食产量有限,无法承受人口增长的压力

    D.进行海外殖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社会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希腊各地相继形成了200多个城邦。下列关于“城邦”的解释最接近其本质特征的是

    A. 公民国家

    B. 城市国家

    C. 民主国家

    D. 联邦制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裴姓是伯益的后代,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裴氏世谱》

    材料二据《裴氏世谱》载,河东闻喜(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在封建社会时期,七品以上官员,达3000余人,官居宰相之人高达59人。第3位宰相,裴绾,裴氏家族第十七世,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第41位宰相,裴度,裴氏家族东眷第十八世,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第59位宰相,裴定,裴氏家族第四十一世,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材料三《裴氏家记》历代均有人撰修,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最终成书。虽名曰家族谱牒,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谱的范围。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

    (1)据材料一,概述裴姓形成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三位宰相所在部门的主要职能。

    (3)据材料三,概括族谱的现实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