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单选题 28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中国古人对女性的评价,唐以前推崇美女,四大美女都是唐以前的人物,而宋以后则更多的推崇才女。导致这一变化的最合理因素是

    A. 社会的进步   B. 理学的兴起   C. 女权的发展   D. 教育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节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李贽曾说道:“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谷之获,而后治家必力;……此天然之理,心至之符。”,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市民阶层对经济权利的要求

    B. 李贽极端自私

    C. 李贽主张重农抑商政策

    D. 清初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8 题
  1.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 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该观点在当时的最重要意义是

    A. 论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正确性

    B.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 有利于宣传神学思想

    D. 有利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

    A. 工商皆本

    B. 反对礼教

    C. 反对君主专制

    D. 注重实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墨家的“兼爱”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 知德合一

    B. 格物致知

    C. 致良知

    D. 穷理格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 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 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 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 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 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题文)“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A. 百家争鸣   B. 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三教合归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历史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

    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源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A. 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 “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 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 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A. 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B. 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 建立法治社会

    D. 实行君主立宪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

    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 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陆九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关于稷下学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B. 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

    C. 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D. 培养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对话反映了我国早期的儒家思想

    A. 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 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C. 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 密切关注社会现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下列体现古代教育全面育人思想的是

    A.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C.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D.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A. 人强调“大一统”

    B. 推崇法的作用

    C. 主张顺应自然

    D. 相信天人感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学说

    B. 墨子的“兼爱”思想

    C. 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 老子的“无为”观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 “弱者,道之用”

    C.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此言论说明荀子

    A. 重视礼义教化   B. 强调严刑峻法   C. 主张儒法并用   D. 提倡上善若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材料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学说

    B. 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C. 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 庄子的“齐物”观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 天人感应

    B. 大一统

    C. 君权神授

    D. 无为而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下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

    A. 《佛经》

    B. 《圣经》

    C. 《五经》

    D. 《道德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

    A.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B. 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C. “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D.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文中的“他”应指

    A. 王阳明

    B. 李贽

    C. 顾炎武

    D. 陆九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有人认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此人应是

    A. 朱熹

    B. 陆九渊

    C. 程颢

    D. 王阳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儒家思想从创立到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各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

    ——人民版《历史必修 1》

    材料二:(孔子的学说)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周游列国、主张未被各国采纳之后,孔子晚年回到了哪一诸侯国?他又以何种特殊方式继续致力于“政治理想”的实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学说成为“国家正式教义”的标志及其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4)据材料四,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