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8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6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  )

    A. 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 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C. 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D. 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8 题
  1. 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的是

    A.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 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一经提出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

    A. 开拓了文艺创作新思路

    B. 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

    C. 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大跃进” 运动的掀起

    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 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题文)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 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据此可以推知(  )

    A. “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   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 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D. “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进入80年代,双方签订经贸协定,互办贸易展览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这主要取决于我国(  )

    A. 经济体制的改革   B. 外交政策的调整

    C. 全面进行拨乱反正   D. 工作重心的转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 深圳作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 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 )

    A. 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 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 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 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 推行务实外交理念

    B. 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C. 突出思想意识形态

    D. 推行睦邻友好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49年某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驻香港记者关于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道:“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该报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共同纲领的制定

    C. 三大战役的胜利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A.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 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由著名外交题材纪实文学作家陈敦德历经十多年努力,大型外交纪实文学著作《新中国外交年轮丛书》不久前全部出版。丛书后两部《解冻在1972》及《起航在1979》围绕中国同一外交主题纪实。这两部是关于

    A. 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

    B. 中日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

    C. 中苏关系从解冻到建交的书

    D. 中日建交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为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1.6%。这说明

    A. 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党和政府不重视农业的发展

    C. 我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D. “一五”计划得到很好执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

    A. 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B. 保障人民政治权利

    C. 保障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D. 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今天的中国不是苏联,中美没有在亚洲站在一场‘新冷战’的边缘……只有成功地建立卓有成效的中美关系,我们才能成功地建设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美国的态度表明

    ①美国放弃冷战思维,主张中美两国共同领导亚太地区

    ②美国放弃单边主义,谋求国际合作

    ③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美国认可中国的影响力

    ④经济全球化加强,两国联系日益密切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注: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A. 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C.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

    A. 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 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 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D. 确定了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1979年中央又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一次全面调整。与前者相比,后者

    A. 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为重点

    B. 结束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是在“左”倾错误影响下被迫进行的调整

    D. 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进行的主动调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A. 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 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 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 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950年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提出了“六个统一”:财政收支统一、公粮统一、税收统一、编制统一、贸易统一、银行统一。这表明我国

    A. 建立起全面计划经济体制

    B. 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加强

    C. 资源配置走上计划经济轨道

    D. 左倾思想冲击经济领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对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福建

    1982

    56,930

    12,565

    5,457

    2,950

    997

    1990

    234,800

    70,100

    54,900

    16,400

    32,500

    1995

    236,800

    21,700

    36,000

    7,200

    66,200

    A. 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 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D. 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究其原因是

    A. “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B. 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 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D. 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90年代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985工程”计划;2016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改革主要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B.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

    C. 政治因素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导作用

    D.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是贯彻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每年的“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阐明未来一年的方向。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报告中的词汇从“斗争”转向“和谐”,如,1978年前特别是“文革”期间往往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比如恶毒、小丑、一小撮、倒行逆施等;90年代出现“依法治国”“服务”等词汇,“经济”高频率出现;进入21世纪,“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等新词不断涌现。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③社会的发展进步

    ④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某校组织学生开展历史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改革开放前后家乡文化事业发生的变化。你认为实现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目的的有效学习方法有

    ①确定活动目标和内容范围

    ②依据活动主题和内容,分工协作,搜集有关资料

    ③开展采访或社会调查,对资料和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④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展示活动成果

    ⑤以教科书内容为主,依靠教师的讲述为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文革结束后,中共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从而使 “封建主义的残余”而不是资本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表明(   )

    A. 中共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 “文革”后党内仍有左倾错误

    C. 封建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D.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不可跨越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口号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鼓动方式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按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造反有理

    ②发展是硬道理

    ③向科学进军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③④①②

    D. ①④③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在20世纪初,中国哪一群体制度移植实验的失败能从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这种移植来的制度与中国传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导致其在中国无法成长?

    (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当代中国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一般规律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