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2 题,其中:
单选题 50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3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50 题
  1.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B. 利于“民本”思想的形成

    C.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注)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 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 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 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 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代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 中央集权制度

    B. 王位世袭制度

    C. 选官制度

    D. 监察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史料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候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

    A. 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   B. 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C.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最大范围地扩大了国家疆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废除分封制   B. 设置尚书令   C. 颁布推恩令   D. 分封诸侯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

    A. 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 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C. 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 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 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威权

    B. 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

    C. 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D. 根除影响政权稳定隐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推动诸侯扩充疆域 B.强化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A.御史府 内阁  军机处 B.中朝  内阁  军机处

    C.中朝  中书门下 军机处 D.尚书台 都察院  内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已破陈,即县之。”“(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

    B.楚庄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

    D.出现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外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到公元前800年,西周有二百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其中25个封国较大,具有重要地位。”按照规定,这些诸侯国

    A.有任意选择继承人的权力

    B.完全是在争霸战争中形成的

    C.应向周王交纳土地税

    D.必须承担周王的各种军事义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也说,商的祖先“契”,是其母吞食了神鸟的卵而降生的,所以是天神之子。这实质上反映了

    A.商王朝统治者愚昧无知

    B.商代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商王的祖先从事养禽业

    D.历史上存在丑化商王的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礼记·表记》所载:“母,亲而不尊。”这一记载不能说明当时社会已经有了

    A.宗法家族意识 B.男尊女卑观念 C.重义轻利观念 D.重视父系血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在《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主要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D.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被废除 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

    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加强 B. 宗法制的衰落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井田制的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主张郡县制

    B.反对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

    A.浓厚的部族色彩 B.权力高度集中 C.皇帝非常勤政 D.严格的等级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D.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官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B.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C.唐朝开始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

    D.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的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C. 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唐中宗曾未经三省同意封过一些官职,事后,这些官员大都被人瞧不起。这说明

    A.唐代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唐代出现君主立宪制的雏形

    C.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D.皇权一定程度受到三省制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下面是秦朝与唐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两图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阁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世祖的“大新制作”主要表现为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元史》中有关桑哥(元世祖时任右丞相)的记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辖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材料中的“西蕃”指的是

    A.西藏 B.云南 C.陕西 D.江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 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强化

    C. 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就

    D. 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不可能把堂堂宰相称作“罗锅”

    D.这个剧名只不过是哗众取宠,为了吸引观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下列是在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电视剧甲: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的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电视剧乙: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照皇帝的旨意起草文件交给门下省审核,再交给尚书省的工部执行

    电视剧丙:徐州发生洪灾,阁臣据皇帝的旨意写成诏书,直接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按甲、乙、丙顺序排列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应是

    A.唐朝、明朝、清朝

    B.秦朝、唐朝、元朝

    C.秦朝、唐朝、明朝

    D.唐朝、元朝、明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 秦、汉 B. 明、清 C. 隋、唐 D. 宋、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 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 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 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 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 )

    A.中央官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 D.地方行政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钱穆指出:“家族,是中国社会组织中一最要的核心……而家与族之所由组成,以及其维持永远之首要机能,则在‘礼’”。这一说法

    A.认为孔子的“礼”是社会组织的核心

    B.指出“礼”是家族形成和维系的核心

    C.认为宗法制度的维系纽带是“礼”

    D.认识到“礼”对中国社会影响的片面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该段材料的主旨是

    A.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 B.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

    C.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 D.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阅读下表,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1%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平民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发生变动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历史组老师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

    B.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这一规定旨在

    A.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B. 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

    C. 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D. 加强君主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李沆是个节俭的宰相 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全国所有地区都设置了行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8. 《元史》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曹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不能说明元朝

    A.中央掌管行省官员的任职与调动

    B.中央在各省设置丞相以制约官员

    C.行省官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D.最初由中央官员代执各省事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9. 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0.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B.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C.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D.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始皇决定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政治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政治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州,每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平常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宋、明三代的官制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2)材料反映的明朝制度同汉、宋两朝相比有何不同?

    (3)简述三朝上述措施的共同进步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