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单选题 32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24 题,困难题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32 题
  1. 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A. 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B.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C.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D. 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周初年,因分封制形成了同姓诸侯国和异姓诸侯国,周王室与异姓诸侯国联姻,从而出现了甥舅之国的现象。这一现象

    A.促进了华夏各族的民族融合 B.有利于稳定统治集团内部关系

    C.保证了地方政权的长治久安 D.树立了周天子贤明君主的形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战国时期人才的选拔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或由大臣荐举,或是通过自己上书自荐游说,或是积累军功得官。这反映出

    A.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建立

    C.宗法分封制度完全瓦解 D.社会转型助推阶层流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秦汉时期,国家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由廷议决定,参加廷议的除了重要官员之外,还有位卑权轻的文化博士,廷议允许发表不同意见,经过广泛深入的讨论后,再由皇帝集思广益,最终裁决。这种做法

    A.避免了皇权决策的失误 B.解决了群臣的矛盾分歧

    C.削弱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唐宋时期,六部长官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和发布皇帝诏令;而明朝时,六部长官却获得了直接上书皇帝和发布皇帝诏令的权利。这种变化从本质上表明

    A.国家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B.中央行政权力扩大膨胀

    C.君相矛盾主导政治转型 D.皇权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宋朝每遇灾荒之岁,政府多行招商赈灾、以工代赈,还鼓励民间互助和宗族内部互助;同时招募灾荒饥民入伍。这些举措

    A.杜绝了农民起义的发生 B.缓解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C.根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从秦朝到汉末,全国郡的数量由49个增至103个;从元朝到明朝,地方行政区划由省、路、府、州、县五级制变为省、府、县三级制。这些变化

    A.表明国家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B.有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加强

    C.制约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反映出国家疆域进一步扩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朝初年,政府改变了宋元时期进士中榜后直接被国家授予官职的方法,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即进士中榜之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一变化

    A.形成了冗官冗政的局面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关注了人才的实践能力 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胜,而是采用犬牙交错原则;明朝时期行政区划划分则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明朝

    A.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变革 B.国家统一局面的实现完成

    C.封建专制统治的渐趋开明 D.政治经济重心的错位分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置13州刺史巡查郡国,同时在郡设置督邮“掌监属县”;南朝时期皇帝以皇子出镇州府,同时设置寒人出身的亲信为典签辅佐诸王,并副署诸王公事奏报和方镇治绩。这反映出南朝时期

    A.集权政治继续发展 B.地方行政日益完善

    C.分封制度沿袭传承 D.科举选官势必推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法律规定:公民在出现严重政治争论的时候保持中立、或者不参与,将被剥夺公民身份。这一规定表明雅典

    A.直接民主存在较大弊端 B.政治生活不完全保护公民个人自由

    C.公民意识逐渐消退丧失 D.社会环境由宽容开放走向保守封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罗马法规定傍河的公路被洪水冲毁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时,则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在修筑水渠时得征购所通过的土地,并就地以合理价格征购修渠所需要的材料。这表明罗马法

    A.随意剥夺财产所有人的权利 B.调解了公民间的矛盾冲突

    C.不承认公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D.注重维护公民的公共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总统就其才能而言大多并非由杰出的政客或政治家担任;此外,共和派又通过修宪使总统逐渐不能行使重要职权。这些现象

    A.反映了共和确立的艰难 B.有利于防止君主制重建

    C.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发生时,辉格党发挥了比托利党更大的作用,但威廉三世入主英国后却尽力拼凑一个两党混合的内阁。这一做法

    A.破坏了责任内阁制 B.侵蚀了“光荣革命”的成果

    C.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D.体现了国王的权力欲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国会通过每一项法令都必须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以一致的方式共同批准。这些规定体现了

    A.权力制衡原则 B.共和主义原则 C.联邦主义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有史料记载:由于外国的轮船甚至军用船只可以从上海、汉口上达重庆,而轮船与中国旧式木船相比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致使一些华商行栈转而为洋行服务,洋行在长江流域的势力快速增长。促使洋行势力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天津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下令焚除一切孔孟诸子百家等所谓的“妖书邪说”;规定开科举取士必须以天国官方刊印的宣扬拜上帝教的典籍为准。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了古代传统人才选拔制度 B.旨在为政权建设营造舆论氛围

    C.意在用西方思想排斥传统文化 D.试图建立与大清异质的新政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民国时期一法律人士指出:“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恐袁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据此可知,“孙氏之党”的行为

    A.因人立法违背法律精神 B.照搬了美国政治体制

    C.违背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D.结束了封建专制独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25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把没收地主土地视为最终目标,但避免使用“土地革命”一词,直到1927年八七会议上,才第一次将没收地主土地表示为“土地革命”。这种转变主要是基于

    A.共产国际的命令指示 B.民主革命性质的变化

    C.国共两党关系的转变 D.新式革命道路的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中国革命档案的一份文件写道:“我们应当将苏维埃政权扩大到一个大工业中心城市和行政中心城市去,使之成为我们在苏区发挥领导作用的最可靠的保障.只要军事、政治形势的变化适合于这样做,就必须集中注意力和精力去夺取这样一个中心城市。”这一精神的贯彻

    A.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阻碍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巩固了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地位 D.脱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晋察冀根据地曾出台规定:地主之土地收入不论租佃、伴种,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钱主之利息收入,年利率一律不得超过一分,一律禁止出门利等高利贷。这一规定

    A.扩大了土地革命的群众基础

    B.配合了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

    C.适应了民主革命的形势需要

    D.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开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下表为1944—1945年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统计(单位:百万美元)表。美国此举

    A.配合了敌后战场的战略反攻 B.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必胜信心

    C.扭转了中国战区的被动局面 D.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华气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表是源自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的章节目录(部分)摘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A.重庆谈判 B.战略反攻 C.决战淮海 D.渡江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巴黎公社尽管提出了许多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建议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许多建议都没有能够落实或落实力度不够。”材料旨在说明巴黎公社

    A.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创新性 B.新生政权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C.斗争环境的复杂性和险恶性 D.意义的深远性和失败的必然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苏维埃政权废除警察、军队(以普遍的人民武装代替常备军)和官吏;一切官吏应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没收一切地主的土地,国内的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国家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与巴黎公社相比,苏维埃的革命措施进步在

    A.废除旧的国家机器 B.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民主选举政府官员 D.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有的三权分立,有的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

    A.民主发展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 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

    C.特殊的国际形势推动民主选择 D.经济基础和所有制结构的不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让他们在两国国籍中选择一个,甚至主动劝说他们放弃中国国籍。这些做法

    A.贯彻了“一边倒”的方针政策 B.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开展的需要

    C.秉持“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 D.加剧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升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966年,尼克松上任伊始即指示基辛格“试探重新与中国人接触的可能”。1970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可以和他谈。”这些言论

    A.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时代 B.表明美国政府放弃了反华意识

    C.有助于冷战局面在东亚的改变 D.推动美国区域多边外交的开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不结盟国家的态度和政策发生了明显改变,由初时不承认这些国家真正是不结盟的国家,到后来不但接受他们不与美国结盟,还帮助他们实现经济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A.美国力图扭转对苏劣势地位 B.美国冷战重点转向第三世界

    C.不结盟运动的影响走向弱化 D.世界政治格局已经悄然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英美乐队第一次公开在苏联表演摇滚乐。随后,在美国政府的有意安排下,更多摇滚作品进入苏联。美国政府此举旨在

    A.进行文化渗透 B.维护欧美合作 C.改善对苏关系 D.扩大美国出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有学者在评论二战后某一政策时说:“它为联邦德国选择西方的机制与制度铺平了道路,也为日后德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基础”。由此可推知此政策

    A.加快了欧洲各国的联合 B.助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C.公开了反共制苏的目标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统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材料旨在说明多极化的发展

    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B.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发生

    C.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D.遏制了霸权主义的膨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的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摘编自《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特权,迫使中国社会被动地转型,中国社会结构出现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脱节。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材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编自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民治”方面的革命成果,并指出新时期我国在“民治”方面的创新举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汉代宰相拥有封驳权。自汉至宋,封驳制度不断发展。所谓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则是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

    ——摘編自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内阁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行政机构。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是明朝的皇帝咨政机构。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改編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西方许多国家的议会与政府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总理或首相并负责在议会中选择本党议员组成内阁。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仅占据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自身的特点也十分鲜明。

    ——摘編自《代议制的美国模式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本质上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多数西方国家相比,美国“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有何鲜明特点?并指出其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认为,一个共产党政权不可能支持美国的“领导”地位,而蒋介石又是国民党内能“在战后把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唯一领袖”。这样美国政府就把美国战后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与支持蒋介石政权结合起来了。

    ——摘编自陶文钊《赫尔利使华与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的制定》

    材料二  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始建于1961年,其目的是阻止东德民众逃往西柏林。但是一批又一批东德人千方百计争相穿越柏林墙。美国总统肯尼迪和里根都曾在西柏林演讲,呼吁苏联领导人拆掉柏林墙。989年,风从西方来,东欧剧变爆发????????柏林墙倒塌后,东西德实现统一。

    ——改编自俞飞《柏林墙:历史上一道难以抹去的丑陋伤疤》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墙倒塌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冷战时代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你如何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所示世界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