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商王室成员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绝大多数都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而在同一遗址其他等级较低的贵族墓葬,以及其他地区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却大多是低锡的青铜甚至纯铜。这反映了

    A.各地青铜器制作水平存在差异 B.商朝对锡矿资源形成绝对垄断

    C.商朝礼乐制度渗透到生产领域 D.商朝对青铜工业实行严格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秦王朝的基本政治精神是以法律治天下,但也需要学者来提供礼仪和文化方面的协助,秦朝初年,曾设博士七十人,其中大部分均为儒生。由此说明

    A.儒法两家思想上存在一定相通性

    B.秦朝时期儒生具有较高政治地位

    C.秦朝建立初期并不排斥儒家思想

    D.儒家的主要功能是树立礼仪规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自汉朝以来,中央设置的监察区,最终往往转化为地方行政区,州、道、路、省莫不如此,中央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最终往往也转化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体现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B.中枢机构的适时调整

    C.行政效率的实际需要 D.中央集权持续性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江南地区的农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口过剩,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以至于所产粮食不足以供应当地人口的食用。这一现象使该区域

    A.陷人民不聊生状态 B.市镇经济发展壮大

    C.对外输出大量人口 D.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鸦片战争前,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写道:“小民计工受值皆以钱,而商贾转输百货则以银。其卖于市也,又科银价以定钱数,是故银少则价高,银价高则物值昂。又民户完赋亦以钱折,银价高则折钱多,小民重困。”由材料可以推断鸦片战争前

    A.中外民族矛盾渐趋加深 B.国内阶级矛盾有所上升

    C.商品经济发展极其迅速 D.白银大量流人造成钱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两江总督张之洞感到,中国的工业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为此他在南京约见了张謇,并委派张謇担任“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发展工商业,以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由此可以看出

    A.甲午战后阶级矛盾弱化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洋务派向维新派的转变 D.民族主义渗人经济领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43年1月,中美、中英在重庆签订新约,废除领事裁判权,废除军舰自由进入中国通商口岸,废除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中国在这一时间能够废除以上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局势转变下的新需要 B.中国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C.国民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D.不平等条约已经名存实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总方针。这一总方针的制定

    A.符合新中国初期的实际需要 B.有利于计划经济的逐步开展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延缓了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公元前594年,梭伦出任雅典第一执政官,针对当时谷物价格过高的情况,通过限制谷物出口,鼓励谷物进口,从而降低了谷价。这一措施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B.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C.壮大了雅典民主派的力量 D.导致了雅典农业走向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诞生于佛罗伦萨的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代表作《君主论》,探讨了有关君主国的若干问题,诸如君主的性格,君主国的分类,怎样获得与维持,如何解放意大利等。《君主论》的问世反映了

    A.启蒙运动的领域不断拓展 B.意大利消除了宗教的束缚

    C.意大利试图摆脱君主专制 D.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诉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26年4月,苏联最高领导人在报告中把新经济政策分成两个时期:1921—1925年底为第一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商品流转的条件下,以发展农业为中心建立国民经济基础;而从1926年开始为第二个时期,……最重要、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已经转移到工业方面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张了。材料表明

    A.斯大林逐步废除新经济政策 B.新经济政策不符合时代需要

    C.列宁对新经济政策重新规划 D.苏联已完成农业集体化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2000年6月,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的77个成员国和15个欧盟国家于贝宁首都科托努签订《科托努协定》,协定规定包括:欧盟逐步取消对非加太地区国家提供的单向贸易优惠政策,代之以向自由贸易过渡,双方最终建立自由贸易区,完成与世贸规则的接轨。该协定的签订反映了

    A.欧盟国家的经济实力下滑严重 B.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有所上升

    C.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尖锐 D.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来华的那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占据着核心地位。此人于1583年进入广东,通过摸索,制定了一套颇具示范性的、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的传教策略,并因此而使得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同时,利玛窦留下了一系列的科学著作,其中有在明末一刻再刻的《山海舆地全图》,更有中外学者交相称赞的《几何原本》(与徐光启合译)。在科学的传播方面,西洋历法是利氏等人赖以在中国立足的重要工具,借助于这些传教士而得以传播的西学,可以说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和平平等的西学东渐。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学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且其速度之忽、力度之烈、影响之巨,在中华文化对外交往史上,都是空前的。明末清初,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唯一媒介。而这一次,政府官员开始出使、考查,翻译机构的设立促使大量西学书籍的出版,新式学堂聘用大量中外籍教员,并且开始派遣留学生。另外,这一时期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成分,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并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的不同层次全面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

    ——冯天渝《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西学东渐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西学东渐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今西学东传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  明朝废行中书省后的三司体制使省一级行政、司法、军事三个系统各自独立,难以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力量。但同时地方的稳定是以牺牲行政效率为代价的。地方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权威,遇事各个系统之间难以协调,容易造成互相推谈,拖延不决。洪熙元年(1425年)明朝开始设置巡抚,主要负责巡视地方、抚安军民、提督军务。巡抚在沟通中央与地方、加强行政效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巡抚的制度化进程较快,制度化程度也较高。明后期虽然巡抚已具有地方官员的某些特征,但在制度形式上,他们仍是中央官,是一种差遣。但巡抚在清代最终完成地方官化,没有摆脱监察官外化为行政官员的历史轮回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设置的巡抚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设置巡抚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  二战结束后,南北朝鲜分裂成了两个制度不同的国家。南北朝鲜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军和苏军在朝鲜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的结果。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第三天,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直接干涉朝鲜内政。同时,令其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插足中国的领土台湾。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部队在司令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国内部队作为志愿军的后备力量轮番入朝,志愿军空军也得到苏联支援开始出战,后勤运输保障也得到加强。在这种情况下,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所产生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材料  卢作孚(1893-1952年)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国时期,乡村问题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广泛关注,卢作孚1927年出任重庆北碚区峡防团务局局长,开始在当地探索乡村建设,提出“乡村现代化”主张,通过招商引资将众多工厂企业引入北碚,卢作孚希望通过北碚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华民国现代化的参考”,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同时,卢作孚白手起家,创办了著名的民生实业公司。在他领导下民生公司由弱到强,1935年挤垮了美国捷江公司和英国轮船公司,将列强势力逐出了川江。1938年秋,武汉失守,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宜昌无法运走,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卢作孚亲自指挥,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这次抢运行动被誉为中国的“敦刻尔克”撤退。1945年卢作孚赴美参加国际通商会议,提出维护我国航运利益的三条议案,获得大会的一致通过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作孚提出“乡村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从事以上活动的主要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塞缪尔亨廷顿将文明的交流划分的三个时期

    时间

    文明的交流

    公元1500年以前

    遭遇

    公元1500年—19世纪末

    冲击

    19世纪末到20世纪期间

    相互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对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