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8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1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8 题
  1. 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坍塌tān  檄文xí   卷帙zhì   子丑寅卯mǒu

    B.猝然cù   歧韵qí   芒硝xiāo   礼尚往来shànɡ

    C.颓墙tuí   接恰qià   戕害qiānɡ  一劳永逸yì

    D.荒芜wú   窒息zhì   精粹cuì   一椽破屋yuán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要___。

    ②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___。

    ③对___在生活深处的文学宝藏的开掘,更需要平静与坚守,以使其在不急不缓中默默地延续。

    A.各得其所   精要   隐没 B.各行其道   精妙   潜藏

    C.各行其道   精要   隐没 D.各得其所   精妙   潜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终年游客络绎不绝。

    B.在国庆阅兵大典中,透过屏幕,我们看到了那些为新中国出生入死的百岁老战士,用多少溢美之词来赞美他们都不为过啊!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的名言,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

    D.寻古觅今,览外思己,都有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将人民群众工作放在国家工作首位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经久不衰的秘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

    ②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

    ③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

    ④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敞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

    ⑤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A.⑤②③①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③①④② D.②⑤③①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论语》六部经书。

    B.《劝学》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是对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的通称。

    C.《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中的“乾隆”是指清高宗的谥号。

    D.郁达夫,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他的主要作品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C.知不可乎骤得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D.崖限当道者           限:限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

    C.客有吹洞箫者 D.月出于东山之上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以“学习”为话题,荀子重在谈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则针对所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强烈呼吁师道回归。

    B.《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的过程中都使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如《劝学》中的“骐骥与驽马”,《师说》中的“圣人与众人”。

    C.同是写景抒情散文,《赤壁赋》与《登泰山记》在写作的重点上并不相同。《赤壁赋》侧重将“景、情、理”完美融合,《登泰山记》侧重写登山经过和观日出的情景。

    D.《赤壁赋》抒发了苏轼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虽有“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沉沦于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表现出一种豁达洒脱的情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有关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已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②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源于人的内心。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华的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③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在中华先民们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非人间的内容在诗国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正因如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便是个人抒情的性质。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偏家思想并不轻视个体的意义,他们那么重视修身养性,正是着眼于个体人格的建树。孔子深为赞赏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状态,正是充满抒情意味的诗意人生。与儒家相反,老子和庄子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诗化。老、庄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他们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除诗歌以外的其他样式也不例外。例如《史记》本是史传文学,但因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而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元杂剧《西厢记》本是敷演故事的戏曲,长亭送别时崔莺莺主唱的套曲,不是优美的抒情诗又是什么?小说《红楼梦》堪称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卷,但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如宝黛爱情等无不写得优美如诗。西方的文艺理论家着意于绘画是空间艺术而诗歌是时间艺术的辨析,而中国的艺术家却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融通境界津津乐道。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整体上带有浓重的抒情性质,它是无数中华先民充满个性的灵心慧性所创造的作品的集合。

    (摘编自莫砺锋《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神话传说折射人间现实,先民会将对现实英雄的崇拜寄托在神话人物身上。

    B.先民对自身创造文化充满自信,因此中华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的关系。

    C.“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脱离生活实际的诗歌是一定得不到先民的认可的。

    D.儒家与道家以相同的态度、方式追求诗意人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为例,阐述了人本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B.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基础,然后从古代神话入手展开论述。

    C.文章论述人本精神在诗歌和在其他文学样式中的体现时,着墨多少有所不同。

    D.文章第四段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中、西方艺术观点的差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你在西湖

    ①等你在西湖,惠州那个天然幽雅、义薄云天的西湖。

    ②“东坡太糊涂,西湖复西湖”。赖少其先生的这句话,总会在文人心底激起无边的波澜。当初的调侃也好,叹惋也罢,却是对苏东坡命运的经典概括。中国古代的官员,有几人像他那样,揣了冷飕飕的任职文书,拖家带口,在中国的几十个州疲于奔命?有几人像他那样,阅尽宦海险恶,饱尝溺水之危?所谓经典概括,舍弃了大多的岁月烙印,只留下让他倾情以注的两个西湖。

    ③一个是杭州的西湖,绰约天下,仪态万方,风流热烈。一个是惠州的西湖,湖山拥吻,景观掩映,萦绕一湖的诗意,吟喃着的是清奇娴淑的品格。

    ④九百四十年前,杭州通判苏东坡携友载酒,泛舟湖上。邂逅了美丽善良、冰雪聪慧的王朝云,从此他的身边多了一个红颜知己。二十年后,屡经贬谪的东坡被贬惠州。两位王夫人先后逝去,姬妾们随着他在官场的跌跌不休与生活的茹苦无期,一个个悄悄离开了他。陪他一路颠簸来到惠州的,只剩一个王朝云了。进得苏门二十年,朝云经历的是饥寒之苦,抄家之祸,囹圄之灾,丧子之痛。跟随一个不合时宜的人,除了相依为命,爱到地老天荒,别的任何欲望,都是痴人说梦,甚或是不洁之念了。

    ⑤一贬再贬,变化着的只是职位,心系民生、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东坡至死不渝。一到惠州,东坡就振作抖擞起来。他先是惊艳于惠州的美景,高唱“岭南万户皆春色”,继之为惠州包容的文化及淳朴的民风所感动。他庆幸因祸得福,这用以流放罪臣的蛮荒瘴疠之地,竟然是一个人间天堂。那种阔别已久、衣锦还乡的皈依情愫油然而生。他竭力筹措资金,兴修水利,迁造兵营,施药济人……不遗余力地改善当地民生。

    ⑥“国家不幸诗家幸”,清人的这句话,一直被后人引用。其实,诗家之幸,不过是出了一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作。东坡贬惠州,却是一个“诗家不幸谪地幸”的典范。“一自坡翁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东坡改善了惠州的民生,激活了惠州的文化积淀,使惠州成为一个具有大山水、大人文、大境界、大前程的名城。

    ⑦最值得惠州自信和骄傲的,还是西湖。为了西湖的筑堤建亭,他不惜捐了犀带,也不惜花甲弱质,亲临工地,日督夜巡。西湖修葺一新,他与民众欢宴相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惠州的西湖也由东坡彼时的五湖六桥,再到之后的八景、十四景、十六景,日益生机勃勃,早已成为天下的美景。它天人合一的精神格局,古今互照的深刻意蕴,不仅仅滋养着惠州,也滋养着天下。长长的苏堤,就是融汇天人、穿越古今的天路。堤被两排常绿的榕树簇拥着,抬头看得见树冠上的醉醺醺的白云,这白云都是东坡当年结交的酒徒,只要晴日就赖在那里。低头可见水中无数的明眸,它们因王朝云舒袖而生,闪烁的秋波给行人讲述当年筑堤时的热闹场面。

    ⑧走过苏堤,西山早已敬候。西山并不算高大,却是碧翠晶莹,如婴初洗,即便是朗朗晴日,也处处湿润养目;不要说花卉草木了,就连石阶砖墙也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陈香。耸立在山顶的就是著名的建于唐代的泗洲塔。登临顶层,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几座岛屿把西湖巧妙地分割为五湖,五湖息息相通,又让景致俏皮地陈列,一景刚刚隐约,又一景猝不及防忽焉扑面。古人有“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圆”的诗句,来赞扬六桥和苏堤之美。

    ⑨绝佳的景观,必有刻骨铭心的伤怀之处,可称之“景魂”。西湖的“景魂”就在西山之东的孤山。三十四岁的朝云香消玉殒,始也西湖,终也西湖,孤山竟成了朝云的葬身之地。既把惠州作为家乡,又因朝云长眠于此,东坡唯一的奢望就是终老惠州,与朝云同葬一处,长相厮守。然而,不合时宜者过于天真,他从不会韬光养晦,视韬光养晦为伪苦行僧伪君子的暗室小技。他的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此为被贬惠州的诗作《纵笔》),引起政敌的忌恨,他们岂容东坡这般潇洒快活?告密皇上,龙颜一怒,再贬海南岛的儋州。这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东坡最后一次拜谒朝云墓,沉默良久,说道:“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他依稀听到墓中朝云的应答:“等你在西湖。”东坡的话果真应验,三年后病死归途,而朝云的等待,已近千年。

    ⑩等你在西湖,在惠州人心中,朝云并没有死,她是照耀西湖的明月;她是守护这方水土的女神。朝云墓前的香火,千年不熄!等你在西湖,只消在朝云墓前一站,那袅袅而上的,岂止是隔世的紫丁香?

    ⑪西湖的生命线是苏堤,苏堤是东坡卧身而成。走在苏堤上,步步都感受到东坡有力的脉动。世人不必念叨什么人生苦短、白驹过隙,只要重情义、守善念地过好每一天,也就获得了永恒。商人不必计较经营的盈亏,可知那亿万的资产,换不来一寸苏堤的美誉!身为官员的,不必埋怨风云多变、职位起伏,只要以民为父母,把民本民生镌刻在心,竭力做好每件事,你便是百姓心中的丰碑。读书做学问的,不必囚囿书斋,苏堤漫步,看看层层叠叠的湖面微澜,你可知那不只是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更有今人智慧的酬唱以及不懈奋进的前呼后拥。

    ⑫等你在西湖,这是义薄云天的惠州人的一个美丽心绪,更是对天下人的呼唤。

    (取材于李贯通的同名散文,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苏轼的《纵笔》是七言绝句,而杜甫的《登高》,则属于七言律诗。

    B.苏东坡,被贬惠州期间,除了写诗还创作了大量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C.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本文中的“紫丁香”就有此意。

    D.犀带,饰有犀角的腰带。中国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腰带上的装饰不同,其官阶品位也不同。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西湖与惠州西湖都让苏东坡为之倾情以注,而这倾情以注也恰好体现了他的为官之道。

    B.文中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堤被两排常绿的榕树簇拥着……只要晴日及赖在那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提两侧榕树环围,树冠上白云缭绕的美景,突出西湖天人合一的格局。同时也暗示出苏东坡旷达豪迈的情怀。

    C.作者在文中对“国家不幸诗家幸”这种说法表达了不满,更对其一直被后人引用提出了批评。

    D.文章题目“等你在西湖”中“你”这个词不仅含义丰富,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3.文章第⑥段说“东坡贬惠州,却是一个‘诗家不幸谪地幸’的典范”。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苏东坡被贬惠州为什么是“谪地幸”?

    4.文章第①段说惠州的西湖是“义薄云天”的。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惠州西湖的“义薄云天”体现在哪些方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这学期,同学们阅读了《乡土中国》这部书,下面就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吧。

    (1)下列文字与“亲密社群”所呈现的语言特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A.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下列诗句与选段中提到的风俗所体现的内涵最为贴合的一项是

    《乡土中国》中,作者记述了这样一个风俗:“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A.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

    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刘邦)

    C.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宋·王安石)

    D.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

    (3)在《文字下乡》中,费老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费老的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陵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含,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急,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陁(tuó)山冈。②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       迁:搬迁

    B.然将适西山        适:到

    C.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

    D.而西山之胜始具     胜:美景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迁于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愤怒感伤的情绪。

    3.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赋得,分题赋,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

    B.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

    C.第三联对“深”和“远”的描绘,渲染了一种微雨中迷濛之景。

    D.前三联营造氛围,后一联抒发送别之情,全诗句句含蓄而内敛。

    (2)结合全诗,请从情与景的关系上,为颔联写一段鉴赏文字(80左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作者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

    (4)在《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数次的选择构成人生,今天的选择决定明天的生活。

    ——网络名言

    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也许能种养麦。终归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一位母亲的回答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